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社会小说整体上的复古趋势与整个民族强烈的尚古守旧心理相辅相成。作家、读者甚至小说中人物都保有潜在的尚古守旧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3.
4.
宋代在政治、军事上属于衰世,文化上却处于盛世,二者之间的反差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人生态度和他们的创作心理,他们虽然仍然具有传统的"修齐治平"的用世思想,但是却并不完全恪守儒家的经典教条。这种复杂态度反映到创作上,就是既遵循以诗言志的文学传统,同时又保留了相当的心理空间用以抒发对于一己人生的诸多感怀。 相似文献
5.
强制阐释成为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讨论焦点在于阐释对象界定的模糊,阐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造成阐释方式的偏离,这种偏离在某些方面既超出了阐释学基本理论的规范,同时更背离了阐释理论的应用方式和实现途径。张江《再论强制阐释》对强制阐释问题的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批判,既剖析了强制阐释背离阐释学传统中的理论表征是为强制阐释在理论上的“缺席”,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强制阐释的理论“在场”的一面。强制阐释的理论“缺席”与“在场”说明了其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这种必要性与价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或是和阐释学基本问题直接对应上的,而且是阐释什么、如何阐释等具体阐释学基本问题研究上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阐释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进行文学阐释所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方式,它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乃至思想文化状况相关联。因此,对文学阐释模式的历史嬗变进行考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和时代思潮的大致走向。1950年代是"经验阐释"与"观念阐释"的交锋,这可以从关于《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讨论中看出来。1960、1970年代"经验阐释"式微,"观念阐释"走向极端,成为一种变体。1980年代出现的带有科学主义倾向的"技术阐释",以新老"三论"为代表;同时,此期的"观念阐释"也得到新发展,这集中体现在关于鲁迅小说的阐释中。至19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各种文化理论的引进及运用,一种可以称之为"理论阐释"的新模式独领风骚。21世纪以来,随着"70后"、"80后"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文学阐释模式的多元格局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阐释的两种主流形态,反阐释与过度阐释代表着文本意义异化的两种审美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反阐释是对过度阐释的一种纠偏.无论是反阐释,抑或过度阐释都是对追本溯源的一元论阐释思想的消解,但同时抑制阐释的“泛元化”同样是文学阐释的终极目标,由此为阐释设定边界则成为文本意义延展的重要保证,而建构在文本意图基础上的阐释成为延宕文本意义的科学阐释形态,由此,为阐释设定边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学作品四层次结构理论为依据 ,以文艺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方法 ,用一个鲁迅学专家的独特而深邃的眼光 ,对《鲁迅文艺心理阐释》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给予了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论中不乏作者独特的发现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学的文本是古代文献,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由于时代久远,古今相隔,文献本身有许多地方已不被现代人所了解,如果没有现代阐释,即现代人的理解、观念和理论与之勾通、接受,为现代人所利用,古代文献对我们来说,就是故纸一堆,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死物,只有被现代人接收和利用,它们才能活起来。任何文化古籍,都是借着历代的新的阐释,它才能与一代代人的思想观念相勾通、相联系,才能做为思想和文化资源,被后人所利用、吸收,它们才能起作用。现代阐释激活了古代文化的生命。文化传递犹如接薪,需要代代用“新火”点燃传续,现代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袁剑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1):30-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趋势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这一趋势掩映下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却并没有被全然削弱,划分世界政治版图的基本单位依然是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骆小菊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64-65
目前 ,我发现嗜用繁体字的现象仍相当多地存在于广告招牌商标名称之中。我抽样调查了汉口古田三路罗家墩一条街。那里挂正规招牌的店铺有九十四家 ,而用了繁体字 (包括异体字和不规范的写法 )的就有三十五家 ,其比例为 36.8%。且繁体字的书写形式也是五花八门。例如 :“车辆配件”、“百行广告”、“灯箱”、“缝纫”、“开张大吉”、“书画装裱”等。在这些“繁体字”中异体字占 3% ,例如 :“日加油” ;繁简相杂的占 5% ,例如 :“罗家墩百货商场” ;因繁而错的占 9% ,例如 :“罗家墩家俱厂”。这些人嗜用繁体字 ,大体有以下几种心理 :第…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使现代精神分析小说臻于成熟,并把这种理论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到极致.他偏重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对人的双重人格--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与展现;他继承了破除传统礼教的五四批判精神而"崇欲抑理",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非理性来颠覆和解构纲常礼教等既成的道德传统,用审丑的眼光深挖并表现人的潜意识中的复杂情感,把以往小说注重描写行为层面的人进而深入到注重描写心理层面的人. 相似文献
13.
《礼记》是负载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与儒家学术思想的经典文献,也是研究上古书面语历史面貌与修辞规律的珍贵语言学资料.引经与稽古是《礼记》中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手段和叙述方式,礼学家阐释礼蕴涵的义理缘由与道德精神,最擅长援引经典文献和负载了古代圣贤治国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经典话语,最善于讲述时人熟知的古代"故事",通过引经据典来阐发礼学之精义.这种修辞选择与话语叙述方式根源于华夏民族"反本报始"的文化寻根意识与灵魂深处"初始之完美"的文化激情.礼学文本热衷于对历史的追忆与检索,在回望历史中寻找指引和规范现实生活的真理,表现出浓厚的崇古意识. 相似文献
14.
15.
在文学理论中,“阐释的边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20世纪以来,文本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成为了阐释边界建构中具有奠基性的维度。作为语言文字的造物,文本为阐释提供了真切可感的目标和路径,有助于跨越相对主义的藩篱,对意义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确定性加以重建。在理论中心的背景下,对文本的诉求将促使人文学者摆脱观念先行的虚妄状态,获得来自文本经验的佐证与支撑。当然,对文本的执着蕴含着阐释的独断论倾向,而文本的中性特征又很容易造成不同阐释话语的冲突。因此,如何以文本为契机,使文学阐释中的诸要素形成良性对话与动态平衡,将会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运用David Herman的话语心理模型阐释小说叙事文本,为"讲故事"话语实践寻找理论支点.文章以约瑟夫·康拉德的<青春>为文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该模型如何提供一个认知维度来帮助读者完成文本意义的解读,即阐述了人物定位过程与人物身份的建构,以及它与叙事视角的联系;大脑意识的身体化过程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表征叙事进程;大脑的意识散播性将个体之间抽象的思维情景化、社会化,从而展示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话语的出现为丰富故事的主题甚至为文学类型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所谓"特质"对于考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理解人物冲突有着建设性的作用.这种互动的认知过程对于叙事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解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命运观念"是古希腊文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古希腊悲剧被称之为命运悲剧,它以神谕这一感性的意象形式抒写着命运的神秘可畏,以及人与命运冲突的悲剧必然性;在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以及柏拉图的"理念",其实都是"命运"这一意象的哲学表达。现代基因理论从分子这一微观水平上较为科学地解释了什么是命运,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人类的现代命运。从古希腊文学的命运悲剧到现代基因理论对命运观念的科学阐释,西方文学似乎完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循环。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在诗歌理论上, 追求并推崇“奇险”、“险怪”, 在诗歌创作上也努力尝试写“奇险”、“险怪”风格的诗歌, 但是诗评家们却大都认为他的诗歌主体风格是平易。奇险和平易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风格范畴, 欧阳修的诗歌在审美追求和创作效果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主要是由欧阳修的个性和修养造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