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89-94
晚清之际,东西方列强不时非法勘测、侵扰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严重威胁中国海权。在与列强斗争的过程中,晚清政府的地方政府官员运用国际法中的有关规定与列强交涉,最终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东沙岛主权,并向国际社会宣示对西沙群岛的所有权。与此同时,晚清政府根据国际公法和各国的海上实践,提出了"水界"区、渔业区等海域主张,以捍卫中国南海权益。晚清政府维护东沙、西沙群岛的一切措施,都符合近代国际法的"自护之权"以及"条约"确定的领土界限和领土所有权等准则。晚清政府维护海权之举,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目前中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仪喜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9-74
西方海权理论带有浓重的海洋霸权色彩.中国海权是海洋主权、海洋权利和制海权的统一,具有自卫性和有限性.我国海权的法律保护存在宪法关注缺失、立法相对滞后及体系不平衡等缺陷.宪法保护海权有其必要性,解决海岛海洋争端和提升我国海洋执法的正当性均需宪法提供明确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海权入宪提供了契机,海权的宪法保护路径在于增设涉海条款直接保护海权、授权普通法律间接保护海权. 相似文献
4.
宋海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54-557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权益。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海权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海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中国要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树立新的海洋观,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努力建设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启动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行为应对他国侵占中国海权的经济行为。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曹瑞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
西方大国近代五百余年的兴衰历程和近代中国屈辱史表明,海兴则国强,海衰则国弱。在全球化和陆上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海洋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所依赖的生命线,然而当代中国海洋主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权观和中国海洋大战略尤为迫切。现实和未来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依托海洋大战略,提升海权和海洋意识,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权益保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赵书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66-170
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对祖国的海洋有浓厚的感情,对海权问题有着独到的建树。孙中山的海权观主要包括:"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维护国家主权包括领海主权,要加强海防、建设海军;加强海港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固保南海"、"控制南洋"。 相似文献
7.
李强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6):103-107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海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近代国人的海权意识不断觉醒。孙中山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海洋战略竞争的浪潮,从思想和实践展示了他对海权的高度认知,成为近代中国海权观确立的重要标志。孙中山对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无疑拟就了一幅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和战略高度的海权观,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的深刻反思,又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8.
李德元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3-50
中国传统海疆观念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反映,具有弛张更替、强干弱枝、守土防御等特质."天地君亲师","安内攘外"、"重陆轻海","和柔四夷"、"以夷制夷"等传统疆国观念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渊源.这些传统海疆观念缺乏对海疆观念整体性的把握,延缓与桎梏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整体成长,加大了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间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9.
海权在本质上是一国控制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海权的发展包括一国建立和运用海权的全过程。海权的建立和运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探寻这些规律,对于深化海权思想,吸收和借鉴海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指导现实的海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峰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11
中国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对外贸易的动力。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由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型。通过对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料,出口大量的产品,这些都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完成的。航运需要中国加强海上力量,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经济转型是中国加强海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意识发展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国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5-32
海洋意识包含"重商、冒险和进取、开放和多元"三要素。以闽南人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意识和海洋发展,在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在大陆文化主导的明清政权压制下,中国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发展中途夭折,未能促使商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期西方的海洋意识则引领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因此,海洋意识不仅是关注海洋的物质利益,也蕴含"平等、多元、宽容"的内涵以及由此孕育的"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王登佐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1-5
海洋强国战略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盐城海洋文化保护开发对延续盐城文脉,打造盐城文化品牌,为盐城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语言意识培养在大学英语语法练习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5):86-88,101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而英语语法练习对此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培养语言意识的相关理论背景,依据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以现有教材中的语法练习为例,侧重探讨在设计和运用意识强化型语法练习时应考虑的诸多因素,如任务指令、语言输入量及凸显度、语言项目难度、操作程序和思维能力训练等。 相似文献
14.
安秀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2):150-153
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海权建设成为推动和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关中国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的海上战略形势严峻,海洋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大力推进海权建设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应该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洋开发;积极运用外交手段妥善解决海洋权益纠纷;并积极建设一支具有强大军事威慑力量的蓝水海军。 相似文献
15.
海域物权的特定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5-87
海域的特定性和独立性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合称为海域的特定性,其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海域的界限。可从横纵两个角度界定:横向包括内水和领海,其中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下的滩涂属于海域;纵向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其中水面包括水面及其上方自然延伸的空间,纵向界定通过海域分层确权解决。 相似文献
16.
刘利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51-57
按照国际法或国际惯例,沿岸国对于本国领海内的渔业资源享有独占权。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渔业权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中国的专属渔权受到了严重侵犯,民国时期日本对华侵渔活动尤其猖獗。民国时期,日本政府及私人组织对中国沿海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对华侵渔活动,从中国东北沿海到闽粤沿海,没有一处地方见不到日本侵渔渔轮的身影。相对于其他列强对华侵渔来说,日本侵渔具有自身的特点。日本侵渔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迟缓了中国渔业发展步伐,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完整。同时,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领海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郭志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3):88-91
虽然鲁迅从事出版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赢利,但是他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追求完美,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出版信息资源,注意出版物的宣传展示,这些都表现出他特有的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