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老子》一书中所体现出的修身、驾驭矛盾、无为而治、功遂身退等领导艺术思想加以探讨 ,阐明老子领导艺术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典籍。"道"是《老子》中的核心概念,整部《老子》都是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行文都是建立在对"正言若反"的思考之下的,修辞技巧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同样也受辩证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4.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想的3条基本实现路径。《老子》节俭思想对抑制消费主义的泛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个体身与心的调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身"在老子哲学乃至整个道家哲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认为老子的"身"并不是以往所理解的形体或生命,而是身心统一的个人。老子所贵的身是身心和谐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形体生命,贵身的最终目的也是"心不乱"。老子的修身论从目的到方法都强调了修心的重要性。将老子的"身"理解为个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子从修身到治国这一从个体到...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百家皆欲以其学说影响于政治,而当时政治的集中表现就是“帝王治道”。在古代,“帝王治道”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大概念,它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并非为孔儒一家学说所包揽,而需要诸子百家对之加以补充和丰富。《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从思想的倾向性来说,《老子》的立场常常与儒家相对立。《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其反向思维恰恰可以弥补儒家的缺失和盲点。本文从“以道修身、以道治国、权谋思想”三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中的帝王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又面临种种误解,本文试图从《老子》文本出发,切中"无为"的本意,并从老子"无为"提出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无为"的内在含义,揭示"无为"追求精神超越实现社会和谐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人的品格中存在"补偿反应",鉴赏文学作品时有"误忆增妍"的现象。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注者历来各抒己见。将"无为"理解为"顺自然的世界观",而将"无不为"解作"循理而举事的方法论",不但更贴近老子的学说,而且较为合理的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汉唐儒、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之"诚意"有不同的论述。汉唐儒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一概念,而朱熹和王阳明则对"诚意"有所强调。汉唐儒的修身和为政是一体的;朱熹理学思想强调的是修身成德,从而造成了修身与为政之间的隔膜;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之下,以"诚意"为中心较好地处理了为政和成德的关系。无论汉唐儒、宋儒还是明儒,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强调践履。  相似文献   

10.
针对《老子》的两个英译本中核心词汇翻译问题,基于马王堆帛书《老子》和王弼注《老子》版本的变迁,重点分析了"道"、"自然"、"常"等词汇在《老子》相关语句中的最初本意,对相应语句的英译给出了新的建议,指出典籍翻译中,对字词追本溯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杨义先生新近出版的诸子还原系列著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韩非子还原》《墨子还原》四书成为先秦诸子领域极具开拓性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著作全息性地还原了诸子的生命存在、思想演变和情感状态,敞开了诸子生命过程中的过程和细节,解开了有关诸子生平、思想和著作的三十多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2.
鉴于张载之学素难辨析,学界存疑争论之处甚多,欲将张载哲学中的"形"、"象"、"神"、"化"概念各自作为独立的意义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张载哲学中,"形"、"象"是认知层面的,是本体在感性知觉层面的表现,所以拘执于"形"、"象"层,"超凡"无望,只能"徇象丧心";"神"、"化"乃体察层面的,是认知的极致状态,亦是本体(性体)的作用展现,由此入圣,方入门庭。  相似文献   

13.
试论墨子“兴利除害”的民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为万民兴利除害",他力图匡正社会积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张中,"兼爱"、"尚贤"、"尚同"等主张属于为民兴利,而"非攻"、"非命"、"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属于为民除害。墨子的民生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改善民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5.
鲁道夫·卡尔纳普首次为模态逻辑提供了语义学理论。他也第一个为量化理论与模态逻辑(S4和S5类型)相组合的逻辑类型提供了公理系统。他将三个伟大哲学家的学术传统汇集于一身。弗雷格使他对语义学产生了兴趣,并帮助他掌握了对涵与外延相区别的方法;从莱布尼茨那里他吸取了把必然分析为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为真这一重要思想;而维特根斯坦的某些思想则形成了卡尔纳普自身工作的某些部分的起点。卡尔纳普给出了“状态描述”的定义,指出状态描述代表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或者维特根斯坦的事物的可能状态。为解释量词,卡尔纳普引入了“个体概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儒墨对立,这是春秋之际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墨子对孔子儒家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天"、"鬼"、"厚葬久丧"及"礼乐"方面。这些批判的中心内容,则是墨子的"兼爱"与孔子儒家有差等的"亲亲"之爱的矛盾,是维护以血缘宗法制度为目的的"礼乐",与舍弃这个"礼乐"的矛盾。其矛盾则是春秋时期礼坏乐崩,新旧思想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高闶是南宋四明洛学的开创者 ,他的《春秋集注》继承了胡安国的学术路径 ,以义理解经 ,道德化、政治化的倾向非常突出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南宋初年四明洛学者的伦理、政治思想。高闶在《春秋集注》中 ,尤其强调封建纲常 ,突出“尊王攘夷”并表达了一系列经世主张 ,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对后世的《春秋》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颜元以习行之学为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形成"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开经世济民之新,担负振衰起弊的历史重任。颜元以培养"通儒"与"专才"相结合的"实才实德之士"为教育目的;主教漳南书院,将"三事"、"六府"、"三物"的"事物之学"注入了时代精神,渗透了西学要素;以"主动"、"习行"为主要教学方法,批判虚妄不实之偏和空疏无用之风,将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体现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人才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他系统的人才观。文章认为认为江泽民人才观的基本范畴包括"第一资源论"、"人才领域论"、"四种精神论"、"人才培养论"四个方面,并对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