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群体中,洪仁玕、容闳、冯桂芬具有典型性。三人都较早提出过比较系统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良方案。由于三人的政治生涯不同,三人思想的社会影响也有区别。洪仁玕的思想昙花一现,对太平天国没有太大的影响;容闳的思想作用于洋务派,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冯桂芬既是洋务派的重要理论家,又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实践者,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冯桂芬教育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桂芬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他有力地抨击了清末腐败的科举制,提出了改革科举考试的种种方略。他的教育思想更为可贵之处是,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在继承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为振兴中华进行着艰难的探索,主张全面深入地学习西学和借鉴西方教育,而这些教育主张又处处可见其爱国热忱和民族精神。冯桂芬的教育思想对洋务教育具有开创作用,对维新教育则又产生了先导影响,从而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等著名书院2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和教育思想。他不仅提出改革书院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等主张,而且提出改革科举考试的种种办法,力主全面、深入地向西方学习,从而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最早明确提出地方自治的主张.乡董自治是地方自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冯氏依托传统、参酌西制提出的乡董制度是“酌古斟今,折衷周汉之法”.选举完全由民主决定,在实际运行时添加“会里中耆老,会同两造族正”等传统的解决争议之方式,虽然冯氏乡董制度设计追求完全自治,但在监督方面则是施行人民监督与上级监督并行的方式,依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来解读至今不失为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7.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分别是中日近代先驱思想家。他们的对外观反映了对时代的适应程度。通过比较可看出其明显的差异:(1)对于当时世界逐步形成整体的趋势,魏、冯的认识不及横井明晰、深刻,他们对西方国家先进性的看法也有差别;(2)在对外观念上,魏、冯未改变华夷观念,而横井完全摒弃了这种观念;对于闭关政策的认识与批判,魏、冯尚不及横井深入和全面;进而在形成主动面向世界求发展的观念意识上,魏、冯与横井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8.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对外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分别是中日近代先驱思想家。他们的对外观反映了对时代的适应程度。通过比较可看出其明显的差异:(1)对于当时世界逐步形成整体的趋势,魏、冯的认识不及横井明晰、深刻,他们对西方国家先进性的看法也有差别;(2)在对外观念上,魏、冯未改变华夷观念,而横井完全摒弃了这种观念;对于闭关政策的认识与批判,魏、冯尚不及横井深入和全面;进而在形成主动面向世界求发展的观念意识上,魏、冯与横井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冯桂芬是近代早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开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先声.本文从冯桂芬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体系与内容、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和影响等方面,对他的教育观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冯桂芬与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王韬虽未见过冯桂芬,但对他十分尊重,表示愿“修弟子之仪”,并曾校印重刻他的《校邠庐抗议》,称之为“深明世故,洞烛物情,补偏救弊”之作,认为他“知西学之可行,不惜仿效,知中法之已敝,不惮变更”。可见王韬深受冯桂芬的影响。冯桂芬的思想是“不泥于先法,不胶于成见,准古酌今,舍短取长”。“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看到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早期启蒙者,创立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文艺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龚自珍倡导关心"民生饮食"与"尊史",以此阐明其文艺美学"经世致用"观;魏源发表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的理论见解,主张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为基础,发挥文学的治政作用;包世臣强调文学不能脱离"民事",把"悠关国家"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冯桂芬呼吁发挥文学"考镜得失,匡时济世"的社会作用.他们的思想虽都鲜明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更新时人的文艺美学思想,促进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冯桂芬思想的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公认的难度较大的问题之一。早在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就对冯桂芬思想的评价问题各抒己见。归纳当时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认为冯桂芬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知识分子,代表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第二,认为冯桂芬的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范畴,而是代表早期洋务派的思潮。第三,认为冯桂芬的思想应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范畴,是处在地主阶级改革派、  相似文献   

13.
冯桂芬(1809—1874年)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学术界对他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曾有过较多的讨论和不同的评价。本文不打算论述其思想的阶级属性,着重就其思想特色,作一粗浅探讨。冯桂芬思想特色的探讨,对于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认识其思想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关系,对于理解其思想的时代、阶级局限,是不无意义的。冯桂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激烈大动荡的历史时期。经过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统治的无能。封建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在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中引起了强烈震动。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他们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企图走自强之路。冯桂芬年轻时就受进步思潮的影响,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曾得到林则徐的器重和赏识,与当  相似文献   

14.
以创作思想为例,论述韩愈对<文心雕龙>之认同与借鉴.韩愈创作思想主张以情为主,强调"不平"之思、感激怨怼、"勃然不释"之情对文学的感召、激发,与<文心雕龙>"立文本源"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脉相承.创作修养上,二者皆主"虚静"说,主张多积累、多体验;文学风格上,韩愈认同刘勰之风格多样化的主张,坚守执正驭奇的基本指导思想.韩愈从创作思想上,认同与借鉴刘勰之理论主张,从而建立了正确而通达的基本文学理论,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苏州人。1832年考中举人,1840年考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他是林则徐的学生,年轻时受到林则徐、魏源及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较深,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留意天文、地舆、兵、刑、监、铁、河、漕诸政”。 冯桂芬科第功名虽高,宦途却不顺利。他一生除了担任过几年闲散京官外,多数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曾做过翰林院编修、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官。1853年太平军攻  相似文献   

16.
朱熹生七十一年,五十年间历事四朝,有着坎坷曲折的入仕经历.又因其思想构成复杂,儒、佛、老皆有所影响,且受其"公体正用,体用如一"公正思想的影响,朱熹仕隐心态也较时人有所不同:在"达"与"穷"之变中追求"公"与"正"的实现,既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又有独善其身的修养;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坚持"公心""正理"的原则,而儒者情怀与佛老思想的出入亦深深影响其仕隐观念;在"进"与"退"的经历中,逐渐构建起其进尽人臣之责、退求一心之安的仕隐心态.  相似文献   

17.
墨子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的教育思想很有特色.他把"王公大人"与"匹夫徒步之士"当做教育对象,把培养"贤士"或"兼士"作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重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及"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道德风尚,首倡合其志功而观之的检验行为的道德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和强力从事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儒道释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艺术设计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讲究"天地之和"的和谐之美,其设计语言雅致和谐;道家追求"道法自然"的自然、理想之美,其设计语言古拙简练;释家则追求"心明于物外"的空灵之美,其设计语言简淡空灵.把握传统美学思想之精华,结合当今先进的设计理念,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设计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尚书·说命》及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经典.为弄清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渊源与承继关系,不研究<尚书>是不行的.<说命>是古文<尚书>中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篇章.<学记>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教学为先"、"学学半"、"循序渐进"等,皆引自<说命>.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本文对<说命>之真伪、价值阐述了作者的意见,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剖析.这在教育史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