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根据实地调查材料,在描述小茅坡营村苗语使用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苗语变迁的因素,并对苗语的保护问题作了思考,以期对当地语言研究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小茅坡营村保存苗语为实例,从族群认同、传播方式、双语制的运用,阐述移民族群语言及文化的固守与传承机制.由此,审视"现代化"框架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质疑单线进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的象征──湖北苗族的语言使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北苗语以宣恩小茅坡营苗语为代表,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湘西方言中的西部土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在使用上具有重视内部交流和传承;兼语的开放性及沉重的语言自卑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内陆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以小茅坡营民族学校苗汉双语教育为个案,探讨相对封闭的苗族聚居区,在苗族逐渐走向现代化且汉语已逐渐取代苗语成为通用语的情况下如何使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的苗族,至今保留着一种古朴奇特的"无字族谱".他们既依靠"无字族谱"始终保持家族的血缘联系,又不愿留下任何文字依据,对外"隐姓埋名".形成"无字族谱"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无字族谱"与有字族谱一样,仍然是保持一个宗族稳定有序的基础;其次,完全是苗族悲壮历史的反映;再次,是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没有完整的历史文献。解放后,苗族历史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苗族历史究竟是两千多年,还是五千多年,尚需进一步探讨。大家知道,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在学习研究苗语中,发现一些词语、诗歌和故事是研究苗族发展史的有用资料。本文试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县凯棠公社的苗语(以下简称苗语)谈谈古代苗族历史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古苗语的*mripD是"人、动植物的母亲"也是"首领";*maC的本义是"由女人承嗣的世系";*praB是"父亲"也是"捆绑、黏合"。从认知语言学的文化模式来看,在苗语的提问和并列结构名词或固定短语中,女性处于无标记地位,男性处于有标记地位,这说明在古代女性被认为比男性更重要;在湘西和黔东苗语里,姨系亲属称谓等同于堂系的亲属称谓,都被认为是兄弟姐妹,并禁止通婚。这些语言学证据和其他社会习俗证据共同构成系统的证据链,证明历史上苗族的确存在过母系氏族制。  相似文献   

8.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为体系.依托自然环境使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竭尽所能营造的和谐的内外关系构成生存的社会环境;为生存提供内在动力的精神背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小茅坡营苗族社区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发现,苗族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苗族家庭生活的封闭心理和提高异质性程度,另一方面带来了家庭成员情感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权威结构的逐步转换.这一变化,预示着苗区现代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矮寨苗语差比句的典型语序有"结果 +ηη22(和)+基准"和"pi44(比)+基准+结果"两类。前者是本语的,后者是借自汉语的。本语的基准标记ηη22"和"与苗语其他方言的基准标记没有同源关系,由动词ηη22"跟随"语法化而来。通过苗语三个方言以及跨境苗语的对比发现,基准标记pi44"比"是由汉借动词pi44"比"语法化而来。pi44"比"用作苗语差比标记的时间上限是清代。矮寨苗语之所以能够借用汉语的"pi44比+基准+结果"语序,语言接触只是外因,内因是矮寨苗语语言系统具有与之相似的语序。矮寨苗语差比句的典型语序有"结果 +ηη22(和)+基准"和"pi44(比)+基准+结果"两类。前者是本语的,后者是借自汉语的。本语的基准标记ηη22"和"与苗语其他方言的基准标记没有同源关系,由动词ηη22"跟随"语法化而来。通过苗语三个方言以及跨境苗语的对比发现,基准标记pi44"比"是由汉借动词pi44"比"语法化而来。pi44"比"用作苗语差比标记的时间上限是清代。矮寨苗语之所以能够借用汉语的"pi44比+基准+结果"语序,语言接触只是外因,内因是矮寨苗语语言系统具有与之相似的语序。  相似文献   

11.
调查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作为调查对象区域,以问卷、访谈和观察的方式对当地苗族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重庆苗族聚居地的苗语使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彭水县目前仅有不足17%的苗族人具有一定的苗语表达能力,苗语日渐走向衰落,已经成为濒危语言,须引起有关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其旅游管理制度的特征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同管理制度对旅游产业的状大和贫困人口的影响差异很大:西江"公司制"更有利于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而郞德"工分制"的扶贫绩效更优。鉴于贫困地区政府之手的影响巨大,文章进而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三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邓家水井村和本寨村都位位于西秀区西北方向,距离安顺市中心城区不远,两村的苗族都操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邓家水井村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而本寨村是一个苗族与汉族大杂居的村落,由于两村与当地汉族人民交往的程度不同,导致两村的苗语在汉语借词和汉语借音量上有所不同,本寨村苗语在本来有词的情况下也借用汉语词,导致汉语借词越来越多的趋势,令人产生苗语逐渐消失的担忧.  相似文献   

14.
汉语"古无舌上音"是我国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来的著名论断。这里以笔者的母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下司镇白午自然寨的苗语词汇为语料与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汉语"古无舌上音"的论断在黔东南苗语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5.
在自我管理的传统苗族社会里,我们发现它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却管理得有序安稳,具有自己的本土智慧。该文以中国最大的苗族村寨西江和进入现代化强国的美国苗族为主并结合其他案例,描述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管理中如何实施"绝对权威"和"充分民主",进而论述其组织管理手段背后的文化基础以及二者在传统苗族社会中互为基础,相互支撑,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保存较好的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小茅坡营苗寨民俗村”为例,研究了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作用及意义。并提出了以学校为阵地、社会为摇篮、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以保护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苗族壮族乡小打拉村苗语使用情况的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从语言结构,到语言能力;从语言态度,到语言需求等,都有具体体现。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对制订语言规划,做好有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黔西北苗族地区的基督教传播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简单追叙了基督教内地会在上一世纪初在川滇黔交界地区苗族同胞当中的传教过程,以及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该地区苗族皈依基督教的大致情况;本文特别关注的是考察为什么苗族同胞会表现出对海外宗教传播的“亲和力”。作者从社会历史的背景上寻求和基督教迅速传播开来的原因。本文在考察方法上借鉴了宗教社会学的和赛义德东方主义批判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