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宇寒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1)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野家启一和大阪大学教授鹫田清一在日本《情报知识的含义》(1999年版)上刊文认为,在生物学中,诚如生命活动,尤其是呼吸被比喻为燃烧一样,生命被认为是生物内部存在的实体。西方近代的生命沦有两个源流。一是将生命现象当作与一般物质无异的物理化学现象的机械论。一是承认有机的生命中具有独自的力量与原理的生机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均未涉及生命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3.
城市交通要服务的,就是居民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城市,为居民而存在,而不是相反。曾经,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司机,在纽约。曼哈顿的路是古老而拥堵的,却是好辨认和好遵循的。我不知道用专业术语如何去表述,但是作为一个司机我清清楚楚:所有南北向的道路都叫Avenue(大道),东西向的道路都叫 相似文献
4.
高建军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7,(3)
最近,无论网上还是平面媒体,都颇有一些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话题。这个话题大概从铁凝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那一天开始就没有消停过。铁凝当选了,洪峰乞讨了,何立伟打人了,现在则是一位德国比较有名的汉学家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叫叶匤政的 相似文献
5.
6.
7.
尉天骄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2-17
黄春明小说中最为鲜活的是乡土小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坚韧、有尊严地活着 ,这是黄春明所赞扬和尊敬的 ;另一类是昏昏噩噩混日子 ,这是黄春明所否定的。乡土小人物的死 ,有的是以生命抗议工商文化 ,有的是被工商社会的异己力量逼上绝路。黄春明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表达出对台湾社会文化矛盾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肖国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2):23-27
通过探讨《野草》及相关时期鲁迅的思想矛盾与心态,我们发现了鲁迅真正关心的问题乃是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并由此更深刻地领会他独特的在世选择和精神平衡法则,从而有意识地继承一些更富于特色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他关于生与死这个问题的思想斗争过程.他的作品的永恒性在于悲剧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对立统一,悲剧意识直接体现是死亡意识,生命意识是他对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的反映.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便是人无论活着或死去,有目标有意义才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于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3):77-84
《伊豆舞女》是日本现代大文豪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作品一经出世便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堪称经典佳作。然而,《伊豆舞女》并不仅仅是一篇浪漫纯情的爱情故事,在故事的进展中,还能够看到与青春浪漫气息不相宜的场面。作者通过这些场面欲向读者们传达怎样的信息呢?其实,《伊豆舞女》就是一幅人生画卷,展开来看,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常态,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生死淡然处之,这就是最为寻常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12.
用另一只眼睛看红楼之谜——论秦可卿的生与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1):33-38
文章用全新的视角,提出全新的观点。从书中提供的秦可卿两处出生身世和秦可卿卧室摆设为突破口,推断秦可卿乃雍正之女。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和“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两个因淫而上吊的故事联系起来,揭示了天香楼事件真相,从而解决了书中两个大谜。随之,关于秦可卿的判词曲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等谜也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殷光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72-78
本文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实际出发 ,以屈原的作品和有关材料为依据 ,从人生哲学的视角 ,对屈原生死观中的特殊内涵、表现特征和价值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鸿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61-63
本文通过对英国文学家曼斯菲尔德<园会>的解读、分析,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艺术地再现了"梦想与现实相冲突"这个伟大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5.
赵德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117-120
中国自古就有生殖崇拜的文化传统。《自鹿原》是以生殖崇拜为审美主线,围绕着生殖崇拜的心理纽结作用,使看似没有贯通始终的人物、事件线索的文本,在读者阅读过程中转换成紧密缝连的三个派系、两个层面、古今相贯、生死相依的审美内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萧宏恩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559-565
墨家主张“兼爱兴利”,但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天下凋敝,民不聊生,何来之“利”?其一得抿除战争(除害),故主张“非攻”,其二乃开展民生方面的节流,故提出“节用”“节葬”,主张“崇俭去奢”。当今全球文明地区无不积极推展绿色科技,然而,如果无法有效消弭破坏源(除害),又如何可能真正兴利?本文即欲由墨家“节用”“节葬”的论点及当今时代的具体作为,省思当今“人口”“劳动力”“殡葬”等相关问题,寻得解决之道。关于“节用”方面,除了衣、食、住、行的俭约外,提出“人口”和“劳动力”之问题。关于“人口”,在于如何藉由各个方面的节度以达致人口的增长,今之人口问题不在于量而在于平衡;而关于“劳动力”,则在于如何付诸劳力以展现最大效益。在“节葬”方面,主要在于“仁者之为天下度”以及“孝子之为亲度”两原则下的思考,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厚葬久丧”则主要在于土葬对土地资源的消耗,现在虽有朝向火葬后存放灵骨塔之趋势,但强调人文自然关怀的自然葬法是否更符合殡葬的意义以及当今的现况? 相似文献
18.
张学君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84-89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先驱派诗人.冰心是我国文学新一代的开拓者、文学家、翻译家和诗人.本文对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女诗人的诗学观点和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和意象. 相似文献
19.
朱姝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
一 引子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进行。一部好的作品,就象钻石一样,可以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多彩的光。毋庸置疑,《猪都不会死的日子》可以被放在少年文学的作品中,以“成人仪式”做为切入点对其加以分析。进一步深入下去,却发现了这部作品其实蕴含着一个深刻但又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虽然这只是一个来自于信奉震颤派的贫困家庭的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