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太原、汾阳、大同、长治、运城方言为代表点,讨论山西方言的疑问句①。山西方言疑问句的特点,一是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和北京话不全相同;二是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比较丰富;三是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句型和北京话有距离。文章按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的分类,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涟源古塘方言与蓝田方言疑问句比较有一定差异.在表达疑问的手段方面,表疑问的常用语气词、疑问代词有差别.在疑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方面,古塘方言中没有典型的是非问句,而蓝田方言中有;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有差别;疑问句式的使用频率不相同.经研究发现,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古塘方言疑问句句末常用的"恩哪"在蓝田方言疑问句句中演变成了合音"喃"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是直接在人称代词单数后面加“们”即可,但现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却纷繁复杂。人称代词表达复数的方式大致归纳为四种:变音式、附加式、合音式、混合式。某些方言点的复数形式还存在叠床架屋、不对称、不配套的现象,同一方言点甚至有多套复数形式兼用并行。  相似文献   

5.
陕北方言的疑问句和普通话的疑问句不同 ,只有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种 ,且结构格式也不一样。是非问句通常用类似于正反问的“体标记 否定词”格式表示 ;选择问句是在选择项之间嵌入“是”字 ,并于选项末缀体标记 ;特指问句则表现为一系列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疑问代词的使用。同时三种问句格式在语义、语用方面也和普通话的相应形式有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6.
衡山方言的人称代词用变调的形式直接领属亲属称谓名词,这种形式应该不是“屈折变调”。通过对衡山方言人称代词领格变调现象中音义互动关系的描写和分析,可以得出衡山方言人称代词领格变调的实质是“人称代词”与“屋”(义为“家”)发生语流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剑川白语与凉山彝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其疑问句的类型和表达方式有共性也有个性,在类型上,白语有是非问句、选择问 句、正反问句、特指问句四种,而彝语只有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三种;在表达方式上,白语主要有语调、语气词、连词、 疑问代词和疑问结构,彝语主要有语调、语气词、连词、疑问代词和疑问结构、重叠,语气词是白语疑问句的主要手段,而重叠是 彝语疑问句的主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常德沧山话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方言比较,沧山话疑问代词的分布、用法都有其特点。沧山话疑问代词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何”系疑问代词分布最多,“么的”是常德方言也是沧山话特色词。沧山话疑问代词和常德市区话疑问代词有明显不同。沧山话疑问代词和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共性,这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黄冈方言疑问代词分为“哪”“么1”“么2 ”“几”四组 ,对其形式和语法功能加以描写和归纳 ,试图廓清黄冈方言疑问代词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山西方言“子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方言除南部二十七个县市属中原官话、北部广灵属冀鲁官话外,都属晋语区。在调查到的七十八个方言点看,晋语区的“子尾”与官话区的“子尾”是不同的。山西境内的官话与晋语周围的官话一样,都读尾,晋语读音多样,声母复杂,主要韵母多读,形成晋语一大特色。本文没有将晋语、官话分开论述,而是从地域角度将山西方言复杂多变的语音形式展示出来,将富有特色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作了重点分析,如:动词形容词重叠加“子尾”;述宾结构加“子尾”;形容词词中词尾附“子”,数量结构量词重叠加“子尾”;人名及排行加“子尾”;“子尾”的明显的贬义色彩;“子尾”表动作完成的语法意义以及“子尾”的变韵、变调等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言事实的归纳与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晋语对外有排斥性,对内复杂性中蕴育着一致性的特点,如:“子尾”的读音,尽管有多种读音,但主要韵母大多读。  相似文献   

11.
章丘方言的疑问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和是非问句四种,这几种疑问句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此外,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浚县方言的人称代词跟普通话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单数形式与普通话相同,但句法功能较受限制.复数形式都来自合音,且复数单用逐渐向基本意义渗透,其中第一人称的复数单用已经进入基本意义.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在语用中常常发生变化,应该看作是语用中的转义,与基本意义分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疑问范畴是方言语法研究的重点之一,辽北方言的是非问可以从疑问方式和疑问功能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疑问方式来看,由疑问语调构成的是非问是辽北方言是非问句的主要形式,特别是那些由句末伴有语气词的上升语调构成的是非问最为常见,是辽北方言是非问的主要形式,且语气词的读音跟普通话存在差别。辽北方言是非问的疑问功能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个性较为明显,包括由“S+呗”构成的转述性询问功能、由疑问语气词“吗”和否定命题构成的已知性反问功能和由“S+咋的”构成的责备性反问功能。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聊斋俚曲集》中出现了合音式疑问代词“嗄”,偶又写作“煞”,用来询问人、事物及事因等,其功能主要有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具有多种句法和语义功能:表示纯粹的否定;否定兼虚指;否定兼任指。而且语境不同,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表现出的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海上花列传》中“阿”的用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用吴方言写成的作品。在对《海上花列传》中所有出现的“阿”的用法进行探讨及百分比统计的基础上,认为在本书中出现的“阿”的用法可归纳为四种:作词头;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作拟声词;用于“阿×勿×”结构。从而得出结论,在本书中“阿”的用法主要为前两种:即作词头和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其中,“阿”作为词头有三种构词法;“阿”型疑问句有四种不同的疑问语气:询问、测度、征询和反诘,并对其中表示完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进行了语法意义的探讨。最后得出观点:“阿”型疑问句更多带有反复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夏市区内汉民说的话和回民说的话略有不同。本文所说的临夏方言,指的是临夏市旧城区内的汉民说的话。一般语法书都这样认为,构成普通话疑问句的要素有三个:语调、语气词、疑问代词(在特指疑问句中)关联词(在选择疑问句中),其中语气词相当灵活,许多场合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你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都是规范的。拿临夏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有很显著的特征,比如,除了很少一部分特指疑问句外,语气词是构成疑问句必不可少的要素,由语气词构成的不同格式是区分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探讨焦点标记“是”在汉语特指问句中的句法表现。“是”具有2种用法,一种为判断动词,另一种为焦点标记。汉语特指问句可分为Ⅰ类疑问句和Ⅱ类疑问句2种类型。焦点标记“是”位于焦点投射中心语位置。在特指问句中,对焦点标记“是”的位置关系为了满足扩充投射原则,主语“你”移位至焦点标志语位置,而疑问代词作为焦点成分位于原位,在逻辑式中发生移位,嫁接于焦点标志语位置。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语(以下简称彝语)的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如:ne你、nga我;指示代词,如:cyx这、azzyx那;疑问代词,如:kaxddi谁、xix什么,三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语法形式同汉语大致相同,本文不多赘述。本文主要就人称代词表达“数”和“格”等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绍兴地区的人称代词十分复杂,多的有三套,少的也有两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绍兴地区原本就有一套人称代词“侬、汝、渠”,后来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形成了“叠床架屋”现象;二是绍兴地区的人称复数词尾原本是数量短语“两个”,但随着“两个”的合音、弱化及语法化,逐渐和单数词尾“侬”发生了混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绍兴地区人称代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