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文艺与时代结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都分。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新时期,新事物茁壮成长,旧事物急遽消亡,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推动生活前进、站在时代前列的新人大量涌现。在作家、艺术家面前,一个崭新的时代,崭新的生活出现了。面对如此激奋人心的新世界,重温毛主席关于反映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论述,提出深入生活问题,对于作家、艺术家们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文艺问题上的光辉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了当代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即使对高尔基这样伟大的作家,列宁也曾强调他“到农村或外地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在那里单靠普通的观察就能很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烂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理,结合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强调了文艺创作和社会生活的依存关系,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求作家、艺术家摆正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的关系,而且从“唯一源泉”这样一个根本点上强调了文艺创作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别无他径。这个光辉思想指导了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与女性情感的作品。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虽然令人欣慰,但也不难发现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一种挣脱不掉的痛心疾首和焦灼不安。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最早是以寻找爱情为起点的,当然寻找爱情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寻找爱情找回失落的自我并超越自我。继而又在追求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上初建了自身的女性世界,但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个世界在精神上缺乏理性的自我关照,在形态上是狭窄和封闭的世界。只有女性主体意识发生了全面意义上的觉醒和张扬,女性文学才能最终走向繁荣和成熟。可喜的是已有一批年轻女作家以其创作为我们显示了这片前景。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民族化,是处在“当代”的文学艺术在处理与本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文学经验关系上的一个护持自我、化他为我的丰富和发展过程。自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把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置于交往、撞击和互相渗透的大环境当中,文学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也就有了世界文学观念的产生。这一观念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作家在从事文学的创造活动时,应该自觉接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影响,又应该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前提,以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内涵世界文学的共同性和先进经验。鲁迅所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  相似文献   

4.
在战后美国文学中,遁世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现代经典之一”,他本人也在文坛上享有“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盛名。这部小说深刻、集中、典型、具体和艺术地再现了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条件下精神生活空虚匮乏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黄万华 《人文杂志》2006,(6):95-102
佛教这一东方宗教一直构成着海外华人社会多维传统中的重要一维,对华人文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佛教拯世救人的现实性使华人文学直接对话于佛教,从亲情敬仰,到家国崇拜,再到佛陀心愿,成为华人作家的一种心灵历程,也形成华人文学特有的现实主义色彩。佛教的慈悲、宽容推动着华人社会的多神膜拜,有利于华人在海外文化多元环境中的生存,体现出文学的超越精神。而禅宗的影响更深地推动着华人作家将人生感受和心灵感悟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佛理禅趣。佛义禅理作为一种拯救性力量对华人文学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华人文学在漂泊境遇中表现出积极乐观。沉潜佛典以构筑艺术世界的努力则使华人文学更以一种自由心在“他乡”寻找到“原乡”。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的审美评价标准;批评风格上,轻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随笔化风格。  相似文献   

7.
“美是生活”──为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辩刘文孝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像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而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1)。这不仅因为他在二十七年备极艰苦的监禁与流放生涯中表现了罕见的伟大人格,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一些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中提倡“文学要回到文学自身”、文学“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性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因而提出文学就是作家的“自我表现”这一主张。如何看待及其影响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加强作家责任感,已成为我国文艺向前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和急待澄清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文学运动发展的一个动向就是文学与哲学的“合流”。这一动向在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 ,一方面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实践哲学的最好“实践”就是文学。萨特称自己的文学为“介入文学” ,他号召作家要“介入”社会生活 ,为时代而写作 ,争取倾向性文学。另一方面 ,文学的本质在于“超越”生活 ,力求揭示出掩藏在生活中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借助文学形式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从而形成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0.
享利·詹姆斯是一位素有争议性的作家.首先是他的归属问题,英国文学史将他列为英国小说家,美国文学史却将他列为美国小说家.更突出的分歧是表现在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基本评价上.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反映的生活面“太偏窄”,“根本谈不上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有的批评家甚至说他小说中的人物“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碰不到的人”;还有人指责他的作品文风雕琢造作、情节进展缓慢、辞句冗长繁琐,常使读者“厌烦到不愿拜读的地步”.但他的创作也得到过当时的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屠格涅夫等人的关注和赞赏,更为后世的一些欧美作家、批评家所推崇.不少美国当代评论家都认为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是革新小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先驱,是西方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一些英国学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是可以与狄更斯相媲美的“文学大师”;更有人提出:“在英语世界里,我们还能找到谁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上能够超过他?”人们对詹姆斯如此关注,对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的评价又如此悬殊,可见他并非一位寻常的作家.与同时代其他一些欧美作家相比,詹姆斯确有他种种独特之处.如:他虽出生在美国本土,但他却没有扎根于本国土壤,做一个“马克·吐温式”的地道的美国作家;他素来对欧洲文化传统和欧洲一些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  相似文献   

11.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6,(6):211-217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即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以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及其相互关系等,无疑都是关系到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对此谈论颇多,我也想略陈管见。谈论文学的真实性,首先应该明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这两个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文艺思潮、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态度与艺术态度。这种态度影响着,制约着作家,诗人在寻找艺术参照系统的意向,而诸多艺术参照系统的确立,也会引导作家、诗人艺术态度、审美态度的嬗变与更新,这是互相制约、互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到底是什么?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从一般认识论考察作家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得出的必然结论。然而,生生不息的文学现象却又越来越向我们证明,在作家与生活之间的主客体互动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虽然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生活的映象,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大多并不以反映生活为其终极目的,反映生活只是为了表现“主观的合目的性”,只是为了“寻求全人类有关问题的答案”;在感性形式中探求如何实现对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积极肯定,才是作  相似文献   

15.
“一个作家要有几套笔墨”。王蒙的这句名言正好写出了他笔墨生涯的突出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他创作的几百万字风格各异的小说散文中,而且也体现在数十万字色调斑斓的评论文章里。作为作家、评论家的王蒙,他努力“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世界的声音、时代的声音、生活的声音与内心的声音”,在多维视野中不断进行多向性探索。其理论结晶既富有艺术感觉又善于研讨哲理,有新的审美创造却不滥用新的名词术语,一扫陈腐评论模式的冬烘气、八股调,恰似打开一扇窗户,给文艺论坛引来清新之气、刚健之风。  相似文献   

16.
徐红 《理论界》2013,(5):136-138
鲁迅、老舍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他们积淀在内心的“父亲情结”密不可分,“父亲情结”贯穿他们的一生。鲁迅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为父亲向腐朽的父权制复仇,重构现代父子平等之爱这一过程,鲁迅寻找父爱的过程与他“立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老舍幼年失去父亲,但老舍有父爱的替代与补偿,父亲的伟大人格像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他心里。深深地影响着老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城市病”成为文学重要表现内容,其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城市发展现实问题,体现作家的批判立场。在文学作品中,“城市病”与人的病症在生态层面呈现出交互性,在人文层面存在同构性,而且作家对“城市病”的批判常常与乡村乌托邦建构相对应,体现了城乡价值对立的思维。在“城市病”文学书写中,作家通过时空维度建立城与人病症的联系,挖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但在主题表达、写作姿态、介入视角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随着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学的不断成熟,文学对“城市病”的书写将走过自觉阶段,在现实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毛晓平 《河北学刊》2002,22(5):121-125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形成一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影响着作家的人生观、审美观,是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源泉。民俗对文学的浸润不仅在于作家对民俗的“模拟”,同时也是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汲取与批判。本文以浙东现代作家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独特的文学样式,自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它能堂而皇之、毫无愧色地登上文学的殿堂,还是近十年来的事。特别是最近几年,报告文学作家多注意于某一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应该为报告文学创作的这种发展态势唱赞歌。本文却想提出几个问题,似供报告文学作家和读者思索。  相似文献   

20.
一真实类型说的提出对历史文学真实性的研究,尽管研究的文章很多,讨论也很热闹(甚至很激烈),但许多应该探讨的问题并没有探讨。例如真实与类型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而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历史文学来讲,不说“生死攸关”,起码“意义非常”:它不但是作家致真求真的逻辑基点,而且也是我们品评真实与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标准。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当我们把艺术作为类别、门类、样式、品种、种类和体裁的系统来研究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在这一领域也和其他所有领域中一样,应该有某些客观规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