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曹禺戏剧的文本分析和考察曹禺的精神历程发现:曹禺在建构自己的前期戏剧时整合了基督教文化、中国道家思想、西方生命哲学等思想资源,由此形成了自己剧作独特的结构和思想意蕴。曹禺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与他善于整合各种精神资源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老舍以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始终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尽管幼年老舍因为刘寿绵的施恩与佛教文化结缘较早,但他在宗教信仰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曹禺虽然在形式和组织上并未皈依过任何一种宗教,但是曹禺戏剧作品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宗教情愫鲜活地向人们昭示着曹禺与宗教的不解情缘。从家庭环境和氛围来说,曹禺具备同时接纳基督教和佛教的条件和可能,但是曹禺最终弃佛从耶,和老舍耶佛并尊的宗教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中的伦理道德意识 ,不仅是曹禺早期剧作的主要思想来源 ,而且也是剧作中各类悲剧人物的灵魂和艺术创作方法的依据。可是长期以来 ,人们只能 (只愿 )接受曹禺戏剧中为时代主流思潮所能容忍的部分 ,对曹禺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这一事实却只字不提 ,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4.
曹禺剧作<日出>中的女主角陈白露是曹禺剧作中少有争议的女性形象之一.大多数人把她看作是中国"娜拉"的"堕落型".曹禺在<日出>中不是为了给"娜拉"中国版找一个范本.相反,陈白露这一"交际花"的形象恰恰证实了曹禺对中国传统妇女"贞操观"与众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千禧年主义特指一种具有救赎意识的大众激进运动, 它反映了特定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太平天国运动的千禧年性质体现在太平理想与天国的想象、 救世主及救赎意识、 运动的人民性、 暴力、杀妖、 宣扬醒悟时刻已经到来诸方面。 太平天国的千禧年主义并非西方基督教千禧年主义中传的结果, 它源于洪秀全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对基督教进行创造性改造而形成的独特神学。 笔者通过对19世纪世界范围内千禧年运动的比较考察, 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实为传统中国人面临现代性压力所作出的独特回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阐释《日出》的八段引文入手,深入探索老子哲学及基督教义对曹禺戏剧悲剧思想的启发与制约。指出:老子浊世观、基督教尘世意识触发和加深了《日出》的悲剧命运感,老子天道理想、基督教报应观念启示了《日出》悲剧正义感的象征——“日出”意象的形成和产生;《日出》的悲剧思想,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对《雷雨》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说,莱布尼茨对中国思想的阐释展示了不同历史传统与语境下的两种思想具有交流对话的一致基础。莱布尼茨在其中西文化交流观的基础上,利用西方哲学史、基督教发展史及其个人思想,对中国思想中的"理"、"气"、"太极"等基本概念的阐释,是为了证明中国思想与基督教具有相容性,从而为基督教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社会福音对中国基督教会影响很大,对全国基督教协进会、青年会系统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显著.《田家半月报》总编辑张雪岩明确表达了教会要在现实社会建立天国的社会福音思想.他的社会福音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文字为宣传社会福音的手段;2.以乡村为推行社会福音的实践基地;3.以国家独立、民主自由为促进社会福音的当务之急.对张雪岩社会福音思想的剖析,对于中国基督教神学和基督教思想史研究,以及促进当前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他对上帝和基督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1990年代中国掀起的一股杂文随笔旋风中,有不少作家是在鲁迅的直接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但鲁迅却无法给他们提供宗教信仰的资源,他们不约而同地寻找新的精神资源——基督教精神资源。他们寻找宗教精神资源绝非孤立或偶然产生的文化现象,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和现实原因。他们的理想追求对于中国现实来说无疑是崇高而必要的,但又是路途迢遥而坎坷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认为基督教进入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和形式上的重要资源。现代作家借鉴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文学价值 ,并创造性地加以文学表现和转化 ,从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和话语方式。文章还进一步比较性地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同中国传统文学与佛禅和道家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联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提出建立中国文学的现实性与终极性 ,民族性与人类性价值相互统一的美学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精神人格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既体现在曹禺戏剧的创作模式中, 也体现在其戏剧的人物类型上。曹禺戏剧的创作模式可分为: 原罪意识与《雷雨》的创作模式, 世界末日情绪与《日出》的创作模式, 爱的教义与《原野》的创作模式, 人性重构与《北京人》的创作模式。其戏剧的人物类型可分为: 贪婪型、淫乱型、仇恨型、使徒型、市侩型、无辜型等。而在其中均可见到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耶酥受难是从古至今流传甚广的故事。本文从耶酥受难出发,分析基督教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而探讨基督教的终极关怀问题。同时,粗略的论证了终极关怀的含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禺、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们笔下创作的人物形象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中两个突出的女性人物形象“繁漪”、“曹七巧”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文章从两个经典女性人物的自我否定彻底性差异入手,就曹禺、张爱玲在塑造人物时,赋予人物主体痛苦承受的差异以及两人在生存背景差异下造成的女性认知差异两个方面,论述了“繁漪”、“曹七巧”自我否定彻底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研究的是曹禺早期作品《日出》中反映的基督教精神 ,以八段引文分析作品思想。陈白露的悲剧是所有人类的悲剧 ,八段引文是阐释“日出”意义的积极因素。《日出》的思想内涵包含在八段引文中 ,它概括了《日出》的主题 ,交代了作品的题材、剧作者写《日出》的动机、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等。  相似文献   

16.
曹禺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但在戏剧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曹禺的悲剧观念,虽然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深刻影响,但又有新的超越。曹禺把命运理解为"机遇"或"环境",具有浓重的唯物主义色彩。因而,他的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创作上,曹禺主张写"真知道"的东西。他认为情和理都是从生活中来,要真知道才能使作品做到情理交融,这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重大问题。在编剧理论上,他要求编剧要考虑到演员的表演,应尽量多找动作,以便增强观赏性。在演剧理论上,他特别强调演出的真实性。他还指出演员感情的表现,要注意控制,要懂节制。曹禺的这些极富个性特征的戏剧思想,为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7.
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基督教真理为准绳,对儒学的上帝论、人与神的关系以及祖先崇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传教士并没有打算在信仰层面上接纳儒学。尽管如此,传教士的这些看法既充分展示了基督教思想的内部张力,又为后来中国的本色神学的建设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爱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违背了耶稣之爱的初衷,而走向对立的“实证宗教”。康德“道德神学”的目的就在于批判基督教所造成的上帝、世界、人之间的对立。黑格尔起初赞成康德理性思想的批判,但是随着对“实证性”理解的深入,黑格尔发现康德的“道德神学”也是“实证”的。因此,黑格尔要求重新回归“基督之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之爱”。“理性之爱”即黑格尔理性思想的起源,从基督之爱向理性之爱的过渡,即黑格尔理性思想从宗教向哲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吴耀宗先生是中国基督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倡导者。他是一位爱国者,一位勇敢的战士,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一生是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吴耀宗舍业以身事教,募款赈灾。在战火之中,“唯爱”的声音愈发显得单薄。终于,吴耀宗辞去了唯爱社主席之职吴耀宗并非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家中也无一人信基督教,像一般的中国人一样,他原来对基督教并不了解,甚至认为洋人所传的基督教是迷信。但是1911年夏参加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夏令会以后,却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以后便经常参加青年会的活动。1913年临…  相似文献   

20.
略论曹禺三部名作中的“技巧型”人物殷鉴(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曹禺是一位富有创作才华兼具演剧实践的剧作家,这就决定了他在塑造剧中人物时,既要考虑他们的思想架构,考虑他们在角色冲突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因素,即考虑他们在角色冲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