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5):72-80
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是清代散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当下文学史叙述中通常将阳湖派视为桐城支脉。然而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察,阳湖派实际上并不具有后世文学理论所定义的诸要素,这是造成学界对两派关系无法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还原历史语境,阳湖派其实是清人特定地域和学术观念下具有家族相似性,呈群星散点式分布的古文流派。阳湖也并非桐城分支,而是各自独立。乾嘉时期,桐城派有意识的结构流派是造成阳湖在后世依附于桐城这一文学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使得阳湖派在文学史叙述中失去其应有地位。再加上后世研究者远离清人语境,用后置文学流派分析前代文学现象时预设了流派对话的“前理解”,遮蔽了古今流派观念差异,更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印象。 相似文献
2.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5)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及教学效果作全面的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目前,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现行的教学评价,只注重考试与测验,把考试与测验看作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方法,而忽视了其他的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评定法等。第二,现行教学评价,着重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相关能力的考核,更不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结果使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长期存 相似文献
3.
4.
5.
王达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正[主持人语]过去一年有半,桐城派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论著方面,初步统计,有六部专书出版,百余篇论文面世,一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曾光光撰《桐城派与晚清文化》、张俊才和王勇撰《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吴微撰《桐城文章与教育》、武道房撰《曾国藩学术传论》、宋豪飞撰《明清桐城桂林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以改变现状。建立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应坚持转变师德评价价值取向,以教师发展为旨归,以激励为目标;改进师德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中自评与他评方式并重;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简化评价指标,规范评价模型;建立师德评价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7.
道德评价模式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尔照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6):30-33
关于道德评价的原则、机制和模式问题,人们一直以来存有较大的分歧。考察各种现存道德评价模式,吸取其合理因素、抛弃其不足之处并针对道德评价中存在的争执和困惑,重新分析道德评价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种"动机、效果"综合考察加上"行为环境修正"和"评价主体修正"的道德评价模式,对道德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龚华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
道德评价的对象分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部分。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评价根据虽有联系,但也有所区别。道德行为的评价根据是动机、行动、效果统一论,道德品质的评价根据是道德行为综合论。 相似文献
9.
王达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6):88-99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流派,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桐城派与北京大学相遇。数十年间,桐城派学者中西兼综,以中体西用为指归,主张在变革中有所保留,理解、支持五四运动,建设现代学科,为缔造北京大学的民主、科学、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传统作出了不朽贡献;北京大学也以其巍峨地位,为桐城派的发展及其新生代的成长提供了契机。桐城派与北京大学互相映发,互相成就,"阐旧邦以辅新命",协力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锻铸着中华民族的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11.
王达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64-70
毛泽东在求学阶段有六年时间浸润于桐城之学,其思想、文艺观念、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等方面皆受到桐城派影响。他通过研读桐城诸家之作和具有桐城派气息的严复译著,接受了儒家思想和进化论,重视文以载道和艺术技巧,在欣赏和创作中推崇阳刚之美等。1949年之后,桐城派结束了,但桐城之学中的一些元素则借助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文采风流而走进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从而曲折地得以存续。 相似文献
12.
王达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6):87-99
徐世昌以翰苑起家,位跻清廷军机大臣、民国大总统。他在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键时刻,与袁世凯、孙中山等豪雄一起,合力引领古老中国曲折地向现代转型。作为继曾国藩之后的又一位卓越的桐城派领袖,他立足北学传统,积极面向西方,以中体西用的时代精神为指归,用莲池文系赓续桐城文统,把被他推向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颜李学派引入桐城道统。而今,他和他所执掌的政府以及桐城学者群体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但他意欲激活古典传统以与西学接轨的思想祈向,因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仍具有强劲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0-27
为给弟子启蒙提供教科书,并宣扬本流派文学思想,桐城派众多作家如方苞、姚鼐、曾国藩、方宗诚等均编有选本。其在构成要素上选、评、序、传结合,具有典型的融通性;相比前代选本,其文体分类更趋合理化;在选本方法上,传承古代辨体明性之传统,既推源溯流,也类聚区分,具有鲜明的流派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尹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在我国散文理论中,清代桐城派是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它从康、雍时期形成至清末,徒友相授,衣钵相承,传人遍及全国,绵延二百余年。在清朝一代文章领域中,凡“言古文者,必宗桐城”。(薛福成《寄龛文存序》)一个文学流派有这样经久不衰的声势和影响,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五四”前后,桐城派成为阻碍历史潮流的力量,在政治上、思想上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和彻底的清算,被斥为“桐城谬种”,全盘否定。这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但作为一种文学 相似文献
15.
木易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7~19日在桐城派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隆重召开。安徽省社联党组书记程必定主持了成立大会。桐城市市长卓晓静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通过了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一届理事、常务理事以及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聘请著名学者卞孝萱、严云绶及周中明担任学术顾问。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副会长董宏业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本立作为新当选的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会长发表了就… 相似文献
16.
曾光光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12)
持道统论的桐城派从立派之初就与宋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其兴衰起落与清代理学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桐城派虽有学术门户之见,但至晚清以降,桐域派主张汉宋兼收,主张以经世致用化解汉宋之争,顺应了晚清学术兼容的潮流。20世纪初,中西学术之争逐渐取代传统经学之争,对传统经学的抱残守缺,使桐城派在近代学术转型的学术潮流中显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在近代学术转型中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7.
高黛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2):114-120
20世纪桐城派研究以其学术范型的转换和自身相对完整的阶段性为依据,可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前20年为承续期,三四十年代为进展期,新中国成立后至7O年代末为低落期,8O年代以来为复兴与繁荣期。20世纪的桐城派研究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爬梳清理这一事实,对认识新世纪桐城派研究的新起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王达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50-59
清代道咸之际,桐城派秉持"变"和经世致用的观念,紧随中国现代化的步武,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转型。在政治上,桐城派参与引领并推动中国告别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在文学上,桐城派从文论、体裁和语言诸侧面向新文学位移;在传播方式上,桐城派深度介入报纸、期刊和出版等新媒体,创办文学社团,以拓展存在空间和加速自身转型;同时,属于桐城一脉的女性作家也以出身旧家的新人姿态登上文坛。桐城派的现代转型使它成为新文学的开端,也造成了其自身的终结。尽管桐城派因转型而终结,但它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其内部富含生命活力的珍贵质素,则将永存。 相似文献
19.
胡永翔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Z1)
桐城派大师梅曾亮曾说 :“文章其萃于岭西乎 ?”对粤西桐城派古文作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广西为桐城派发展史中之重镇 ,吕璜是粤西桐城古文第一人 ,是他最先将桐城派古文传入广西 ,本文以吕璜的文学活动为线索 ,略述粤西桐城派古文的兴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当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17-24
赠序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包括赠别序、字说序、寿序三种类型,源起于古代赠人以言,兴盛于唐代,字说、贺寿类别体则出现于宋明时期。赠序体类的确立以姚鼐《古文辞类纂》分类序目为标志。桐城派文人追尊姚鼐,溯源辨体,逐渐划定赠序体类的界限;通过文章总集选文定编,确立赠序文章典范;通过评点与文话,总结赠序及文章的读法与写法。总之,桐城派对赠序体类的关注与研究,对回归原典的文章学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