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色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功正 《齐鲁学刊》2003,(2):101-106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 ,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 ,保持着良好的精微感和审美分寸感。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 ,唐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色彩充满了敏感和兴趣。王维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秉赋和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而细腻的审美感觉经验完全是盛唐人才具有的 ,它体现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3.
王维隐居与其诗的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居”,是王维一生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说它重要,是因为隐居与王维的诗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即他得以名世的优秀山水田园诗几乎全与隐居相关,甚至可以说“隐居”使王维成为唐代和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诗人。隐居的时期与原因,都直接关系着对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及诗史贡献的研究,而学术界对其隐居的研究却欠深入。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专题对王维的隐居与其诗创作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探讨,澄清是非,帮助人们重新正确认识和评价王维生平思想与诗歌成就,并重新确定王维及其诗在文学史上的形象和地位。以往,人们多认为王维于晚年隐居,其原因是受佛禅出世思想影响,羡慕山水田园隐居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是王维一生所遭遇的最不幸的事件,陷贼和幽囚的生命体验是王维的心灵巨创,由此造成了王维晚年创作心态和创作倾向的改变.诗人孜孜以求的"世外桃源"化为乌有,他前所未有地关注现实政治,并用残存的笔力抒发对战争的愤慨.此外,王维在风雨飘摇的晚年陷入了赎罪的深渊,他反复谴责自己,并为救赎自己做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云:“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十二首》其八)“高人”的一般含义,是指品行高迈、超世俗的人,通常称隐士。杜甫谓“高人王右丞”,既含此义,又不仅此义,还包含对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的卓绝诗才的赞誉;同时,王维在处理仕隐关系,进退自如上,亦非一般士人所及。王维诗歌尤以山水田园著称,而他的这类诗几乎都与他的隐逸生活和隐逸的思想情趣有割不断的联系。可以说,如果王维没有隐逸的思想情趣和隐逸生活的体验,没有由此而深入开掘的山水田园题材以及所产生的特殊审美心境和创作灵感,也就难于成就他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的声名,当然也就难于使他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上达到澄澹清远、空灵静逸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维山水诗力图创造的是超尘出世的桃源境界而不是佛禅的空寂世界。佛禅对王维及其山水诗的影响主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这种影响方式,既与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制约有关,又与王维本人的性格、禀赋有关,两者决定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只能是学理的、艺术的而不是宗教狂热的。  相似文献   

7.
负罪意识是王维个性心理的深刻内容,因负疚而引发的向善的忏悔精神则是其生命状态的最重要特征。王维一生始终辗转于忏悔和救赎的精神跋涉中,而在灵魂的深重叹息中了此一生。他在对自身罪恶的自觉清算中,表现出对于旧我的奋力超越,而其人格人品也在这种超越的精神运动中得到自我完善的新生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常融合画法作诗、融合诗法作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是王维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我们不可把这两句话看煞,以为前句只能评他的诗,后句只能评他的画。其实,“好的诗不仅要‘诗中有画’,而这诗中的‘画’同时也应该是诗。”《终南山》就是一篇诗画兼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王维一生始终有现实隐忧和苦恼,但他并未因此而悲观厌世。面对人生中遭遇的磨难和挫折,他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使之得以排遣。深厚的情感生活、恬适的隐居生活、诚挚的宗教生活和寄情的文艺生活,是他能够求得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里记载着王维登第的故事:王维少年时有才名,精通音律,妙能琵琶,为歧王李范所眷重。他要应举那一年,有位张九皋已通融有权势的安乐公主内定为解头。王维便托歧王向安乐公主说情。歧王让他准备好诗作,又穿着彩衣扮作艺人,在安乐公主面前演奏自己作的琵琶曲。公主大奇,为他说项,他便中了解元。王维后来官作到尚书右丞,是相当现在国务院秘书长似的官。他的弟弟王缙在代宗朝又拜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还刊了他们的家谱。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89-92
唐朝的社会文化氛围给王维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使其人格呈现出多元交互的态势。儒家的进取、忠恕和孝悌,道家的无为、虚静、自适以及禅宗的空性、中道和无住等三种不同的人格在王维身上和谐共存、圆融一体,并在不同的人生遭际时及时切换,使其化险为夷,度过生命的难关。正是在多元人格的作用下,王维的生命因超越常人的流转自如而变得如此富有美感。他的多元人格的形成,不仅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且与他对儒释道等的集构、解构和建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维诗与佛道两家的色彩崇尚于雪棠文学创作诉诸语言,绘画则以色彩作为表现媒介。王维是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是很有造诣的画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诗歌出现大量的色彩描写,王维很大程度上是用画家的笔法写诗。人们都注意到王维崇信佛教,其实与此同时,王维还和道教有着...  相似文献   

14.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过去曾被某些论者誉为“诗佛”。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佛门弟子,连名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王维是亦官、亦隐、亦居士,和他相差不多。这位诗人随着人生态度日益消极和佛教信仰日益虔诚,就日益欣赏生活中和自然中那种与佛教的寂灭思想、隐士的闲适心情相适应的幽静的情趣。静的美简直成了他后期山水诗、也是他大多数山水诗的共同的境界,《鸟鸣涧》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王维"才气秀拔,益辅以学",又受到盛唐灿烂文化艺术的熏陶,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不但是卓越的诗人,而且工草隶,精通音乐,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名的画家,被尊为画家南宗之祖.从他现存不多的绘画中,亦可窥见其笔墨宛丽、气韵高清,真思卓然的特色.王维诗画并臻其妙,真可谓"尽收万象入奇笔,画与诗境俱峥嵘". 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蔑以加矣!"王维的山水诗即臻于入神的境界:色彩明丽,景象鲜明,而又融情于景,情彩结合."真所谓有声画也"."诗中有画",富于画意美,  相似文献   

16.
盛唐诗人王维出生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在母亲的熏陶下,他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菜,不茹荤血”,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丧妻时当三十岁左右,那时他就已被佛教浸润身心。从他写的《赞佛文》、《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绣如意轮像赞》等诗文也可以看出,他深谙禅宗教义,对佛学有很高造诣。  相似文献   

17.
在律诗风靡大历诗坛之际,他独以五言古体卓然而立;在其他诗子或多或少、或重或轻遭际仕途而行"贬官禅悦"之时,他一直是一个政绩斐然的地方官员;他并非贬官,依然在任上作禅悦之"吏隐";他慕王维之诗风而不事声张,只是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融会体悟传达表现之。韦应物的确是大历诗坛一个卓异的个案,大历诗苑"一支独异的花朵"。  相似文献   

18.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相似文献   

19.
<正>盛唐诗人王维出生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在母亲的熏陶下,他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菜,不茹荤血”,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丧妻时当三十岁左右,那时他就已被佛教浸润身心。从他写的《赞佛文》、《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绣如意轮像赞》等诗文也可以看出,他深谙禅宗教义,对佛学有很高造诣。  相似文献   

20.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历来被人们误解,以为他的思想完全是消极的、出世的,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不仅关注现实,且有着较强的济民意识.对于老子的这种济民意识,王维不仅有所认识,且自觉进行了接受,具体表现在他主张:第一,无为而治;第二,战与非战;第三,功成身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