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湖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出现了“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之说,这一说法注重强调舜帝与道德的密切关系,有可取之处,但它不够准确,易生误解,因此,这一说法需要重新加以审核.此说在文献学上与《史记》文意不符,在上古文明史上与三皇五帝的整体发展状况不符,因而也限制了人们对于“道德”概念古今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 ,主要指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真诚深挚的人情美、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等方面 ,也表现为其情之真、情之善。  相似文献   

3.
4.
关于散曲,前人一致认可它是继词之后新出现的一种诗歌样式。许多人并且认为散曲比起词来愈变愈难,如魏良辅、李笠翁、吴梅等戏曲批评史上的大家都持此说。但这些前辈或失之于抓住一点而过份渲染,或失之于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很少有讲得全面中肯的。难得的倒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并不太出名的曲论家黄周星,在其篇幅不大、也很少为时人及后人所注意的著作《制曲枝语》中,对此问题有比较简明扼要、持平公允的评说。《制曲枝语》云:“故愚谓曲之难有三:叶律一也,合调二也,字句天然三也。尝为之语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诗与词曾有是乎?”说出了曲比之诗词,格律上有更严格的地方。但他跟着又说:“愚谓曲有三难,亦有三易。三易者,可用衬字衬语,一也,一折之中,韵可重押,二也;方言俚语,皆可驱使,三也。是三者皆诗文所无,而曲所  相似文献   

5.
易相与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道无所不在,而易道无所不包。禅易的特质逻辑地决定了其融合的历史必然性。禅本不立文字、不可说,然又不能脱却文字、不得不说。禅家借易说禅,以易的阴阳变化与图象思维巧妙地创造了禅宗新的言说方式,是禅易会通的杰作;同时,所构建的禅宗易学,也是对易学宝库的丰富,值得在易学史上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效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质测即藏通几"是方以智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质测"之学是对"物类"之性情以及"物则"的考测和认识,它主要解决知识的问题;"通几"之学则主要是解决修身与内圣的问题。"质测"只能以认知之心("独心"或"小心")测出物理、化学之理,并不能测出"于穆不已"之"几",因为动态、超越的寂感之"几"不能用量化的、经验的"质测"方法获得,必须依赖道德本心或"公心"。方以智通过"公心寓于独心"之"寓"完美地解决了"质测即藏通几"之"藏"的理论困境。这种方法与当代新儒家解决内圣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通过对“昜”和“易”的甲骨文、金文构形构意分析,得出:“昜”的造意是“云开日现光线下射”,“易”的造意是“日月半现光辉交互”。一个汉字作为词使用时的众多义项,总是在该汉字的造意基础上引申衍生的,汉字的造意是该字作为词孳衍的各种意义的语源。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在去旧布新中发展,学术研究也在反思批评中不断向前推进。不经意间,本刊已经在变革中走过了22个年头。22个寒暑,22圈年轮的春秋更替,本刊从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10.
要考证了《孙子兵法·九地》 ,指出“四五者”既非传统说法的“九地” ,也非外国学者所云“四路五动” ,而是指“四时”“五行”。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时期,诗文用典风气浓厚.流风所致,隶事炫博,乖离表达需要,渐成诗文蠹病.沈约提出“用典从易”“不使人觉”的观点,其诗文中之佳作,能融化典故,浑然一体,对南朝用典论及其实践,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3.
14.
"易"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由左右结构两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其本义是表示日出山谷夜去昼来的变化,而不是蜥蜴之象形。阳字是由三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而不是从从易的形声字,其本义是日照为阳。阴字是由三个形体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表示无光的暗凉之境即为阴。易由语言文字,经概念提升为阴阳学说的名称。阴阳则经概念、范畴,提升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兼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一、字形“易”古字本有繁、简二体,甲骨文作、,金文作、和、其中繁体象(用手)持两器皿倾注液体形,简体则象直接从器皿中倒出液体形[1]。金文的后一形在器皿把手的圆耳中加一装饰性点符,遂讹为小篆作。《说文》:“易,渐易,蜒、守官也。象形。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这完全是据小篆笔势的望形生训,其失同其释“为”为母猴。其实汉代时“易”字已失去笔意,许氏也拿不准三说何说为胜,故一并录出。从古文字字形可明显看出,“易”字的最初构形是倾倒、倾注液体(金文的第二个字形尤似),既非晰蝎象形,更非从日从…  相似文献   

16.
“霾”说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分享着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承担着发展带来的问题。"都市霾"的频繁出现不断困扰着人们,也使得霾时常占据话题榜。其实古今霾在词义、词性、成分、内涵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另外,霾与雾霾也是不同概念。今言"雾霾"为不规范性学术名词,应加以研判与规范。  相似文献   

17.
说“气象”     
文艺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象”是指诗词的艺术风格,①笔者认为,气象的基本涵义是指诗词形象,相当于今天文艺理论所说的“艺术形象”。 气象首先是“象”,是生动,传神之象。谢赫《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评画优劣,第一条即“气韵生动”,气韵即顾恺之所谓“神”。谢赫也称气韵为神韵,说:“气韵,生动是也。”画中人物颊上添毫“如有神明”,眼中点睛“便欲言语”,称传神,有神韵.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亦云: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作为形象的概念,气象之“气”含气韵之“气”的意义;气象即生动、传神的形象。请看:  相似文献   

18.
说“同形”     
一(一)人类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发送、传递、接收和译码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充满矛盾的运动过程。其中语义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矛盾是一对主要矛盾,而语义内容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语义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又反过来影响语义内容,二者呈现对立统一状  相似文献   

19.
说“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锴在他的《说文系传》中将“配”和“妃”等同起来,他说:“匹配字古只作妃。”徐铉对许慎的解说产生了怀疑,他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已非声。当从妃省声。”二徐并没有摆脱“配”是形声字的说法。段玉裁在注释“从酉,己声”时说:“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假为妃字。”这是承袭了二徐的说法。也没有超出形声之说的范围。今人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古云元妃,即今语俩元配耳。”张氏还进一步运用古无轻唇音这个理论,指出“妃字读与配同。”  相似文献   

20.
说“就是”     
小引“就是",是现代汉语里一个使用频度较高的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体中,它表现着不同的表达作用。在书面语里,它大多出现在说理论事的语体里和一般的叙述句中。例①根据地也有学生,但这些学生和旧式学生也不相同,它们不是过去的干部,就是未来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1页)例②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