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锦涛 《领导科学》2004,(12):40-42
任弼时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为了中国的革命与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人之一”。在他所经历的红军三次军事会师中,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木黄会师,勇歼顽敌,协助中央红军成功实施战略转移;甘孜会师,挫败张国焘分裂主义图谋,维护全党与全军的团结统  相似文献   

2.
1931年,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来到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时徐向前则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这对“搭档”在历史的大潮中决裂,各奔前程:一个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帅,另一个投敌叛变、最后在国外凄凉死去。这里讲述的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与四方面军会师后,徐向前拥护中央北上决策,但又不愿将四方面军拆为两半,在毛泽东与张国焘之间所作的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领导者》2006,(10):50-51
张国焘设宴拉拢彭德怀、聂荣臻 毛泽东和张国焘彼此失去信息是在太革命失败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毛泽东去了中国农民中间,张国焘则去了遥远的莫斯科。两年后,张国焘回国即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那时毛泽东正率领着一支红色武装转战于井冈山的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4.
王树增 《领导文萃》2007,(1):124-129
在欢迎张国焘的酒会上,大家都有意回避着不同意见 毛泽东和张国焘彼此失去联系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毛泽东去了中国农民中间,张国焘则去了遥远的莫斯科。两年后,张国焘回国即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那时毛泽东正率领着一支红色武装转战于井冈山的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5.
张国焘出走     
当张国焘从王明的口中获悉李特、黄超被处决的消息,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王明奉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启程回到延安后,俨然以钦差大臣和中共领袖自居。张国焘挨过王明的整,对他表示冷淡。当王明与张国焘单独谈话时,问起在草地的那场争论的症结。张国焘说:“除批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外,可以说是争夺军事领导权。”王明说:“这不尽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托派在暗中作怪。”他告诉张国焘:“李特、黄超就是托派。他们在迪化经邓发审问,已招认是托派,并已枪决了。”张国焘听到他信任的部下竟被处决,痛心地说:“李特、黄超是托派,那任何人都可被指为托…  相似文献   

6.
韩璐 《领导文萃》2011,(Z2):88-91
许世友曾说:"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而在毛泽东的记忆中,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任何一本中共党史,都跳不过张国焘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错误都无比鲜明,有文章用A面和B面来解读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恩1916年,当陈独秀已是蜚声中国学坛的著名人物时,张国焘只是一个刚刚迈入北京大学校门的学子。当时陈独秀尚在上海,张国焘只是通过《新青年》才认识了陈独秀。  相似文献   

8.
金一南 《领导文萃》2014,(14):56-58
正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他们都取得农民出身将领的衷心拥护。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红军兵力超过十万,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北苏区时,达到八万多人。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讲话极富鼓动力。毛泽东的讲话,语言直入普通将士、普通民众的心里,张国焘也是这样。刚开始,张国焘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据他回忆,自己演讲是不行的。在北大上学时,他担任讲演部部长。"五四"运动中,有一次街头演讲,一开始,听众有一百多人,张国焘和同学喊得声嘶力竭、满头大汗,只有一位老牧师站在一旁,一直耐心听到最  相似文献   

9.
张国焘,1897年生于江西萍乡县。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中央局成员,其后又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1928年赴苏联参加中共六大,在六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春回国,任中央政治局常委,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1934年1月起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35年4月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10月率部南下川康,宣布另立中央。1936年6月南下失败,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随后与红二、四方面军一起北上,12月到达陕北。1937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1938年4月初投向国民党,4月18日被中央开除党籍。1979年12月冻死在加拿大多伦多。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领导者》2006,(11):52-54
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1935年9月1日,张国焘终于下达了东进的命令。但是,左路红军部队东移的第三天,张国焘突然发来了电报,说由于嘎曲河水上涨无法渡河.不但已经命令部队返回阿坝,而且还要求右路军掉头重新向南进攻松潘:  相似文献   

11.
提起周恩来总理,不论"敌"、"我"、"友",无不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具有显而易见的认同性。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高级领导人,尔后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叛变投敌的张国焘,在论及周恩来时说了句自己内心的看法:周恩来为人和顺,善于结交朋友,从不走极端,总是能使自己适应现状。当年,张国焘从陕甘宁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公干,擅自出走,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相似文献   

12.
杜静 《管理科学文摘》2009,(28):140-141
本文以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参观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参观让我们感触到:三军会师,铸就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开创人民解放美好的未来。体会到:在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期中,更应该紧跟党的基本路线,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和品,积极开展好企业内思想教育活动,使职工在新时期有一种积极奋进的工作状态。必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二十五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  相似文献   

14.
孙郁 《领导文萃》2010,(14):76-79
<正>陈独秀与张国焘,按天分,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学者,当时的环境,却让他们做了另外一种选择,即由学术转向政治。他们自愿放弃学人身份,甘愿做一个革命者,把"五四"的文化风潮,从书斋转向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张树军,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主要承担中央交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重要著作的编写修改任务。已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毛泽东之路——民族救星》《红军长征史》《张国焘》《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延安整风实录》等著作。学术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与张国焘周旋1935年6月,当任弼时、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转移进行长征时,与中央的电讯联络突然中断了。任弼时布置电讯科每天抓紧搜索,仍未能与中央联络上,这着实让他心焦。9月29日,紧张值守多时的机要电台,忽然寻呼到一个电台,音调和报务员的手法都很像中央的电台,即刻发一试探性的密电。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早期政治人物张国焘,正是习总书记讲的丧失信仰的反面典型。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党内受列宁接见的唯一一人,他却变成了自私自利、争权夺利的实用主义者。后来,竟完全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叛党投敌。可笑的是,在蒋介石麾下,他并未得到重用,反而受尽折辱。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坚守信仰  相似文献   

18.
1928年4月下旬,经过湘南起义,已拥有中国工农革命军一个师和万余农军的朱德同井冈山工农红军第二团会合后,与毛泽东率领的井冈山红军主力会师。工农革命军的两股力量从此汇成一股——朱毛的红四军,朱德任军长。红四军成立不到半月……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领导者》2006,(9):59-59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大     
《新世纪领导者》2006,(8):52-52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