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本刊上期刊载“哲学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笔谈之后,史学界的同仁们也跃跃欲试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史学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确认和发挥自身的价值,史学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任务究竟是什么?面临社会和经济的挑战,史学工作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等等,诸多问题都值得一议。本刊刊发这些笔谈,希望能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思考与争鸣,期望史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迎来发展的春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治学宗旨,处理好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的关系,提高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出低潮的可行方法,也是其作为主流史学坚持正确导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史学界对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的深入,史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也被引起了相应的重视.所谓史学思维模式,就是建立在一定时代哲学基础之上,以史学的研究方式、史学的智能结构、史学的价值认识和史学的审美标准为表现形态的思维过程.其中,史学的研究方式和智能结构是史学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除了受着哲学、人文科学的影响之外,常常受着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史学工作者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将史学研究纳入救亡图存的轨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中国化,“五朵金花”问题也在其中孕育生发。新中国成立后,“五朵金花”竞相绽放,其讨论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研究程度之深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延安时期的史学关切催生出“五朵金花”,也为“十七年”时期“五朵金花”的盛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朵金花”作为政治与学术交织下的产物,它既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呼应了时代主题、配合了革命任务,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积极探索。时至今日,“五朵金花”问题虽曾遭到过质疑或诟病,但深入反思并总结其中的问题与经验仍然对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迅速发展的公民社会对由真知和卓见建构的公共知识体系之亟需,迫使历史学必须走出书斋,大力发展公共史学.虽然部分职业史学工作者已有所尝试,但大部分职业史学工作者对此仍持消极或反对的态度.公共史学要获得较好发展,首先要使史学界正确认识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关系,即: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有机构成历史学的两翼,两者不可或缺,而且目前中国要发展公共史学,必须由学院派史学为之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许永璋历史科学的现状及前景,是当前史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论坛》1995年第3期上发表的肖宏发同志的文章①,反映出众多史学工作者的心声,很值得一读。这篇文章对“史学无用论”进行了评论,并着重从五个方面,深刻地论述了史...  相似文献   

7.
史学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处于沉寂状态,所谓“沉寂”,当然不是说没有发展,只是说面对时代变动的大潮,这门学科表现出活力不足、要打破沉寂,使史学工作获得新的发展,有许多事要做,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时代冷遇了史学,还是史学冷遇了时代每一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史学,史学工作很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史学工作不为世人所理解,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史的人本来  相似文献   

8.
就目前史学界的情况来看,科研队伍发展之迅速,研究成果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同其他学科的蓬勃发展相比,史学界还显得气氛沉闷步履迟缓,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和节奏很不合拍。这种情况引起许多史学工作者的忧虑。近来经常听到“史学面临挑战”、“史学的危机”,“史学向何处去”的议论,说明史学工作者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对历史研究进行反思,表现了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兆辰 《学术研究》2004,1(1):110-114
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与中国史学工作者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大力吸收西方新学理分不开,本文以全球史观、长时段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例,概述了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诞生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史学理论问题.这一问题提出后,我国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地涉猎当时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问题辛勤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融革命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成果.诚然,迄今为止,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和封建社会史的科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古史  相似文献   

11.
杨舒眉 《兰州学刊》2008,(1):125-129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成为广大史学工作者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但在如何构建,建构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以及史学体系内各种具体问题方面意见纷纭,引发了大规模的学术论辩,争论的主要辩题涉及史学学科自身理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这些论辩对史学理论体系起到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作用,有力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史学会、陕西省社科联、国家教委社科研究发展中心、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最近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113名青年代表以及特邀的13名史学前辈出席了大会。会议收到110多篇论文。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以及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围绕这一主题,会议分为两个单元进行学术研讨。第一单元就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我国传统  相似文献   

13.
吕振羽是中国 3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他早期的思想和行迹需要系统地揭示 ,以启示和教育当代史学工作者和青少年。关于吕振羽 ,学界已有许多褒语。如童超说 :吕振羽一生“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蒋大椿说 :吕振羽是仅次于郭沫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二位开山大师 (见《吕振羽早期思想与实践研究》,以下引文均同 )。然而 ,对这样一位与世纪并行的史学巨擘 ,除刘茂林、叶桂生著《吕振羽评传》、朱政惠著《吕振羽与他的历史学研究》外 ,便不见有其他专著了。与吕振羽…  相似文献   

14.
历史科学如何跟上社会改革的步伐,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给历史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其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反思和再评价。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本刊约请施丁、瞿林东、许凌云等同志写了文章,辟“中国传统史学的讨论”专栏,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指正。这组文章涉及问题相当广泛,例如,我国史学传统的定性、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和历史教育,史学研究同现实的关系,等等。行文各有侧重,认识有同有异。希望这样的讨论能活跃学术气氛,有助于史学改革的进展,欢迎广大学者、读者给予支持,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近来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现状及其重要性出发,阐述了20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的密切联系,指出中外史学交流史为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论证了中外史学交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工作的积极意义。深入开展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应是当代中国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史学上、史家作为社会一员而与社会的关系、史学作为历史进程的反映而与客观历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也是很复杂的.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说明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它们是打开中国史学宝库丰富宝藏的钥匙.本文将按照这样的思考程序来阐述对于上述有关问题的认识,这就是:史家的社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史学的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它们的这种联系,并不因为客观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相互矛盾的因素而有根本上的改变.同时,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之间,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联系,“以至于可以这样认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由国家教委组织,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发起的史学理论研讨会,于1986年8月20至25日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史学工作者出席了大会。会议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1)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2)重新认识与大胆引进西方的历史学理论和方法。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史学领域里的百家争鸣,应该是在百家争鸣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百家争鸣。有些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是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旧世纪交替的临近,在史学界悄然兴起一个新的“热点”,即为数不少的史学工作者将热切深邃的目光投向与世纪同行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人们希冀通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史学所走过的风风雨雨、荣辱沉浮、艰难曲折之发展历程的认真回顾与思考,以使中...  相似文献   

19.
史学评论:史学研究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度,不仅在过去,即使在今天,专业非专业史学工作者亦堪称庞大的群体。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人数众多的史学工作者中,从事史学评论者少得可怜,史学评论不能满足史学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史学的发展。因此,史学评论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既有迫切性,也有必要性。史学评论与史学的关系可从文学与文学评论得到某种启迪,文学评论尚有“作品多,评论少”之虞,而史学评论的欠发达则更成为史学进步的滞后因素。我们提倡加强史学评论是因为我们的史学有许多有待评论之处,尤其是批评性评论的缺乏对史学进步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史学界应当重视史学评论,提高评论水平,使史学评论对史学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史学评论的不发达也从另一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出这是一项前景可观、大有可为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学术的发展推动学术史研究的发展,中国史学学术史具有多种撰述方式,如果把那些不同时期学者撰写的史学家传记汇编成书,也是一种中国史学学术史.其特点在于不仅传主所在时代的跨度很大,撰述者所在时代的跨度也很大,这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在那种为史学家立言、以“对话”形式撰写的访谈著作中,史学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其学术思想和治学特点,也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总之,史学学术史应当把史学哲学、史学方法、史学学术成果的价值估量以及史学成果与其他史学成果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考虑到,并作系统的考察,逐步摸索出各不相同的、但行之有效的专门领域学术史的撰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