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一个方面陈鸣树拥有多方面才智的郭沫若,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文学方面,对中国历史学、文字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也是卓绝的,具有开拓性的,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享有卓越的地位。郭沫若学术研究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除了他以科学的态度,注意对实...  相似文献   

2.
靳明全 《东岳论丛》2004,25(1):109-112
郭沫若小说创作以描写自身心境、身边琐事为主要特征,他小说所描绘的世界,多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体验,倘若将日本私小说以之进行比较分析,郭沫若小说借鉴私小说的匠心则明了。郭沫若留学日本的感受、文学观、创作个性是他借鉴私小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说指向对生命冲动、个性舒展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点建立的“生命的文学”观在郭沫若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但郭沫若与厨川白村对于“生命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吸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郭沫若早期文学观的形成既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则是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共振。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最为相近。两人的国学研究都以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为基础,对孔子的推崇也最为契合。无论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研究还是国学理念的建构,都在两人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中得以贯彻,并且以更直观的形式反映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与经典观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人对国学经典的个案解读既构成了其经典观的一部分,也构成了其国学观的一部分。通过比较,既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谭嗣同解读国学经典的不同心态,又可以深刻领悟两人国学理念的不同意趣。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平议贾锡信,邱文治鲁迅与郭沫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位巨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性格、哲学情趣、学术探求和文学创作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儒学观,形成强烈的对照,可谓两峰对峙,双水分流。鲁迅毕其一生,始终是批孔的,近年来有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刘东方 《齐鲁学刊》2012,(3):143-146
郭沫若的现代歌诗观念是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相对于诗歌、小说、历史剧等研究而言,现代歌诗是郭沫若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他的现代歌诗观包括配乐演唱的现代诗歌和具有诗歌元素的现代歌词与新歌剧剧词三部分,其现代歌诗观念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并非自古就有的概念,近代"国学"热潮与"亡国灭种"的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文化思潮不可分割.但把传统"国学"化身为当今"国家最高学术",却是大错特错.当代中国的"国学"不仅包括亘古以来的本土文化,还应容纳"五四"以后榆入的西方现代文明与文化,可称为"新国学".--此种无所不包的"新国学"观恰是对(旧)"国学"的解构.如此以来,"国学"这一称谓是否还有存在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魏建 《东岳论丛》2023,(3):29-34+191
王富仁不仅对郭沫若做过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文化史研究的启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学界至今没有对他的郭沫若研究做专门的评述。王富仁对郭沫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他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对郭沫若研究起到了加持和推进作用,遏制了当时郭沫若研究“滑坡”的态势;2.作为鲁迅研究的旗帜人物,他对郭沫若及其创作的客观认识,对扭转“以鲁视郭”的偏向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3.他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真正走进了郭沫若诗歌世界,对其文学史价值和历史局限都有独到的学术发现。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当下学界最出格的"国学热"莫过于欲将"国学"推上一级学科位置的盲动."国学"一词原本有特定的指称对象,即"邦国库序".汉唐以来,国学主要指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及其附属的等级地位最高的国立学校,而崇尚儒教为"天子之学"的一般特征.正是由于儒学即国学、国学即儒学的涵义根深蒂固,一些学者所谓的"国学观"之争主要是儒学观之争,而儒学观之争的焦点又是儒学现代价值之争.独尊儒术的"国学"不适用于现代;区隔中西的"国学"存在重大偏弊;涵义混乱的"国学"无法界定学科;夸大功能的"国学"不能使之太热.如果将"国学"列入一级学科名录,就会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剧主要由悲剧组成,是郭沫若历史悲剧创作的发轫、成长和成熟期,其中包括了他五四时期的史剧创作和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创作。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丰收和艺术的成熟。之所以称为丰收和成熟,主要是指郭沫若创作出一系列悲剧作品,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总结出较系统的历史悲剧理论,从而大大提高了历史悲剧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水准。这个贡献,是我们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的。这不仅体现了郭沫若历史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开创了我国历史悲剧创作和理论探索的新天地。正及于此,学术界对郭沫若史剧的探讨,已写出大量论文与专著,这是十分可喜的。但遗憾的是,对郭沫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悲剧观的探讨,就显得不足或忽略了。本文就此想作一试笔,以求方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与闻一多魏奕雄闻一多(1899—1946)和郭沫若(189—197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闻一多,湖北水人。他爱写新格律诗,对古诗和新诗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别喜欢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新诗。1921年8月,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主流论断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出现了误读或误解.太炎先生的国学包括国学、国粹、国故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文字学是其基础,思想史是其核心.通过对其国学概念原旨的阐释,对其学术思想和国学实践的追根溯源可知,太炎先生的国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实践品格与自觉的现代精神,他的国学研究以民族独立思想为核心,国学实践与他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弘扬国学的同时,他对国学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现代反思,积极探索国学的现代形式.当然,他在推广国学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教训.太炎先生的国学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学及其论争所以构成中华民族的未了情,关键在于国学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体性关系,因此我们应回到这一论争思潮本身来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和内容上看,国学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浑然一体的关系,而明确的国学意识和国学观的产生又是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自身文化危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从国学论争思潮的价值关怀上看,尽管因历史境遇和解释主体的差异在国学意蕴和国学观上呈现出很大差别,但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以及论争思潮的开放性与连续性,从而显示出国学问题的未完成性。基于中华民族振兴和文化重建,当代性视域的文化建设和国学重建,毫无疑问构成了当代国学论争思潮的核心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学研究的问题,刘泽华先生主张应采取"二分法"的态度、立场和方法,对此,梁涛先生站在片面提倡和弘扬国学的态度和立场进行了批评.但依笔者之见,梁涛先生本人所持儒家道统论的"国学观"及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立场就是极成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偏颇,片面地曲解刘先生的学术观点,尤其是在有关古代王权的问题上,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认识上的谬误和自相矛盾的问题,因此,他对刘泽华先生的所谓学术批评是缺乏充分理据而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14,(2):155-160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注重为被歪曲了的历史人物翻案,是郭沫若研究历史人物的特点之一。郭沫若认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须得替一切受到歪曲的历史人物翻案。他不仅在理论上加以阐述,而且在研究实践中身体力行。1926年4月发表的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人物的论文《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已经表明,他研究卓文君、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完全是在做翻案文章”。以后,他曾为许多历史人物翻过案。殷纣王,历来被认为“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坏事做绝,而郭沫若则一再指出:殷纣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尊孔现象是一学术难题。从青年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青年诗人郭沫若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诗人艺术化情绪化的曲解改造,他与“新青年”派的对立和封建旧营垒与“新青年”派的对立有名根本出发点的不同。郭沫若的曲解是一种新价值观创造的需要,他在孔子身上提取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并且提供了观测传统的全新的眼光。但这种眼光当时缺乏实践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正> 范文澜是与郭沫若并称的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范文澜的史学道路既具本人的典型性,又有普遍的意义,因为他代表了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批“国学”根柢深厚、严谨正直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斗争考验,终于实现了向唯物史观跨越的学术——人生道路。一、国学名家范文澜(1893—1969)字仲沄,出生于浙江绍兴。1914至1917年,他在北京大学文科国学门就读,曾师从音韵学家黄侃、陈汉章和古文学派学者刘师培。1923年以后,即先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与顾颉刚相过从,应顾之约,组织朴社,编辑出版书刊。1925年,他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值五卅运动爆发,上街参加了反帝游行。随后他开始阅读宣传新潮流的书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开支部书记。后因党的组织遭受破坏而失掉关系。他在大学所教课程有经、史、文学课,自编讲义,为学生所欢迎。在北京,除在北京大学任教外,又在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课,最忙每周上课三十小时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的郭沫若》是一本有特色的专著。本书作者对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活动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准确地把握住了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政治上的特点。通过郭沫若一系列的活动的叙述,告诉人们,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抗击日寇,反对投降,保卫祖国,保卫文化。他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二是作者对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进行了周到的研究,准确地概括了郭沫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成就。他的诗歌、历史剧、政论和杂文,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