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黄庭坚曾书刻其父黄庶《大孤山》、《宿赵屯》二诗,跋云:“先大夫平生刻意于诗,语法类皆如此。然世无知音。小子不肖,晚而学诗,惧微言之或绝,故刻诸星子湾,以俟来哲。”知父莫若子,黄庭坚何以合刻此二诗,从《跋》中蠡测,要比历代诸家品评黄庶及其《伐檀集》的结语,都更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2.
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简尺二卷词一卷伐檀集二卷年谱三十卷别传一卷宋·黄庭坚撰.伐檀集,宋·黄庶撰.年谱,宋·黄(?)编.别传,明·周季凤撰。明弘治叶天爵刘嘉靖六年(丁亥一五二七年)乔迁余载仕重修本。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六年(丁亥一五二七年)乔迁余载仕重修本,清叶德辉跋(文集卷八至十二配清抄本)。  相似文献   

3.
世系表(据《山谷全书》、天一阁存明嘉靖《宁州志》、乾隆《黄氏金字牒谱》及诸家记载): 宋真宗天禧二年 戌午 1018年 一岁 黄庶生年有二说。《黄氏金字牒谱》载:生于天熹(禧)已未(三年)五月初一日。令人周裕锴《黄庭坚家世考》,据《伐檀集·自序》:“年二十五,以诗赋得一第”,以庆历二年(1042)二十五岁推算,当生于天禧二年。今从周《考》。 仁宗天圣二年 甲子 1024年 七岁 宋祁登进士第。黄庶《上宋侍读书》中忆述:“某能言,耳已得闻阁下之名,略识文字,口已诵阁下之辞。”宋祁《景文集·祈福蘸文》有云:“行年二十七,乃  相似文献   

4.
杨慎《词品》多纰漏罗烈杨升庵《词品》卷二云:《草堂诗馀》‘朦胧淡月云来去’,齐人李冠之词,今传其词而隐其名矣。冠又有《六州歌头》道刘、项事,慷慨悲壮,今亦不传。按,“朦胧淡月云来去”,乃《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一词上片之结句。此词《尊前集》题李后...  相似文献   

5.
有四条后山诗话,并见于黄山谷的集子。其中一条见于《山谷集》卷二十六,另三条均见于《山谷外集》卷九杂书类。早在南宋初,胡仔在编《苕溪渔隐丛话》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怀疑是误编。但至今无人加以考辩,兹逐条予以考释。 第一条。《后山诗话》云:“余评李白诗,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曰:‘论文正不当如此’。余以为知言。”(《后山先生集》卷第二十三)而山谷《题李白诗草后》云:“余评李白诗为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的名和字,《宋史·本传》仅载:“黄庭坚,字鲁直”;“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历代修水县志,黄氏宗谱,所载略同。而明毛晋跋《山谷题跋》转引洪玉父《豫章先生退听堂录序》,“舅氏鲁直爱山谷石牛洞,故自号山谷道人;谪黔戎时,假涪州别驾,故又号涪翁,或曰涪皤;在黔中又号黔安居土;至宜州,又号八桂老人。”洪玉父所胪举的,都象现代作家的笔名,故说“皆班班见于诗文”。黄庭坚幼时,还有小字乳名。这不仅是当时双井黄氏的家风,也  相似文献   

7.
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宋黄庶撰《伐檀集》诗文二卷,淮南马裕藏本。马裕所藏此集,是何版本,已不可考。《四库全书·凡例》称:“诸书刊写之本不一,谨择其善本录之;增删之本亦不一,谨择其足本录之。”“是书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故辨驳之文为多。然大抵于众说互殊者,权其去取”,并“论其刊刻之异同,编次增刊之始末,著是书之善否而已。盖不可不辨者,不敢因袭旧文;无可复议者,亦不敢横生别解,凡以求归至当,以昭去取之至公。”但我们以文渊阁本《伐檀集》(以  相似文献   

8.
苏轼有三部学术专著,即《易传》、《书传》和《论语说》,《易传》、《书传》流传至今,《论语说》却亡佚了。 《论语说》作于谪居黄州之时。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於《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易传》文多,未有力装写,独致《论语说》五卷。公退闲暇,一为读之,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东坡集》卷二十九)书作于元丰五年  相似文献   

9.
(一)叶德辉的《跋》山谷诗文,早在南宋建炎、乾道、淳熙间分别由洪炎、李彤、黄着陆续编纂《内集》、《外集》、《别集》传世,见诸来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但黄庭坚一生蹭蹬颠沛,书如其人,其著作结集也如其自题其集日《敝帚集》,虽可自珍,但常被俗弃。其间除来元之际,中原多故,毁于兵买外,宋本旧刻亦在尊唐抑来的诗风浮沉中散佚,故人间绝迹。海内现存最早的版本,要数明嘉靖间,叶天爵、乔迁所刻《山谷集》,即近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称之为“第一旧本”之本。此嘉靖刻本《山谷集》,今存江西省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天问阁集》跋一《天问阁集》,明达州李长祥撰.长祥事迹见全祖望所撰《前侍郎达州李公研斋行状》.①生平著作《杜诗编年》存,《易经参伍错综图》未见.是集行世者有二本:一为清光绪间赵之谦所刻《(?)斋丛书》本,计三卷,第三卷之附录,名存实亡,实存仅十七篇,而题存文佚者,居十八篇,赵氏跋云:“此集原题《天问阁明季杂稿》,为吴羌山民旧藏.前有题字二段,不署姓氏.后三行字迹绝类张南漪(熷),岂即全氏所见本耶?”今全撰《行状》中有记文莺请为黄夫人代死,及炮击飞龙两事,此本题存《文莺传》及  相似文献   

11.
西昆体与江西诗派是宋代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清代以来,论诗者往往以为这两派的创作和理论针锋相对、判若水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如《四库提要·李义山诗集》就说: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指李商隐)而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提要》的作者显然认为: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与宗尚温庭筠、李商隐的西昆体为宋代诗坛中两个对立而交替的流派.故于黄庭坚之父黄庶《伐檀集》的提要中说:“庶当西昆体盛  相似文献   

12.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小传》云:“樊州诗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樊川诗四卷,加上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明明只有六卷诗,何以编为八卷呢? 经检核,《全唐诗·杜牧集》前三卷,与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樊川文集》(以下所引《樊川文集》,均用此本)前三卷所载诗同,编次与《樊川文集》亦同。不  相似文献   

14.
<正> 宋人程大昌的《禹贡山川地理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图三十一。”并云:其图据归有光跋称,吴纯甫家有淳熙辛丑泉州旧刻,则嘉靖中尚有传本,今已久佚。……“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校之,只缺《九州山水实证》及《禹河》、《汉河》二图。其余二十八图,岿然并在,诚世所未觏之本。”按,《禹贡山川地理图》非三十一图,而为三十图。宋刊本非唯嘉靖中尚在,并未久佚。近人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云:“宋刊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白  相似文献   

15.
吴筠,字湘萍,号畹芬,浙江嘉兴人,上虞训导吴基之季女,举人李贻德妻。贻德,字杏村,号净缘子。吴筠《早花集》一卷,《两浙輶轩续录》著录。《海宁州志稿》作《早花遗稿》,吴畹著。是集同治六年(1867)刊本,附于李贻德《揽青阁诗抄》之后,有李贻德撰传,侄文吉跋,凡诗171首(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今车锡伦同志藏本,独立成册,有传无跋,前有程兆和、张瑞墀、马洵、钱保塘、吴康霖、李遇孙(族侄孙)、闺秀素书,潘焕荣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萧统《文选》,至唐为显学,先有李善注本六十卷,后有五臣注本,仍为三十卷。今行两本合刻之六臣注本及由六臣注本析出之李善注本,均六十卷。至于五臣注本,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及,清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录“五臣注文选三十卷”。钱曾《读书敏求记》亦记,并见《虞山钱遵王藏书目汇编》。晚近日本岛田翰《古文旧书考》云,敏求记载宋刻三十卷本,今不知存佚。四库称未见。钱侗辑释《崇文总目》,据天一阁抄本录。胡克家撰《文选考异》,近人高步瀛著《文选李注义疏》,均未见是书。沪、京、浙大图书馆善本目亦未见注录。今见台北1981年据“中图”藏影印五臣注本,各卷前题“文选卷第某”,目录前题“重校新雕文选”。书前有开元六年吕延祚《进集注文选表》(与今见六臣注本前附同),并两木记,其一谓:“凡物久则弊,弊则新。文选之行尚矣,转相摹刻,不知几家,字经三写,误谬滋矣,所谓久则弊也。琪谨将监本与古本参校试正,的无舛错,其亦弊则新与。收书君子,请将见行版本比对,便可概见。绍兴辛巳,龟山江琪咨闻”。另一记谓“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善本”。辛巳,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相似文献   

17.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18.
《万层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明秀水沈德符景倩著。清桐乡钱枋尔载辑。此书在张之洞《书目答问》云:有明刻本。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外编》亦云:据说旧有明刻本。但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惜其书未刊行于世。”德符五世孙振《补遗序》云:“惜未及梓。”姚祖恩《棱刊弁言》亦云:“当时藏诸枕秘、弗以问世。……传钞既久,讹脱滋多。”这好像姚刻以前,都系传钞,是没有刻本的。两说未知孰是。自道光七年,即一八二七年,姚祖恩刻于扶荔山房,同治八年,即一八六九年,祖恩之子德恒重校刊补。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其说明云:“参考了若干种清代抄  相似文献   

19.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人.行三十五.《旧唐书·高适传》未载适字,此从《新唐书·高适传》.适一字仲武之说,始见于宋人.盖误以编集《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与适为一人之故.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著录《高适集》云: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跋中兴间气集》云:高适字仲武.此集所谓高仲武,乃别一人名仲武,非适也.”晁陆虽误以  相似文献   

20.
一、《伐檀》“取”字当读“聚”《诗经·魏风·伐擅》指斥剥削阶级不劳而获,云其“不稼不搞”,“胡取一百厚兮”、“胡取未三情兮”、“胡取禾三百目兮”。取,古今说者皆读如字,末畅诗旨。如云剥削阶级掠夺农奴劳动果实为“取未”,则迹近轻描淡写,与通篇讥刺口吻不谐。今案“取”当读聚敛之“聚”。上古取读清母侯部,聚读从母侯部,清从旁纽,侯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如《周易·苹卦》家传“聚以正也”,释文曰“苟作、取以正’”;《汉书·五行志广内取兹谓禽”,师古往日“取,如《礼记》‘聚席’之聚”。聚字有聚敛之义,如《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