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历史阐释“数术”文化的新探索近年来,有关我国古代“数术”文化的著述不少,但对古谶言却无系统的专题研究。最近,丁鼎与杨洪权编著的《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空白。通读全书,觉得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值得介绍。第一,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2.
张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01-101
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在同人物形象的关系上,有些诗词成了人物形象的命运的谶言,有些反映人物形象性格的流变,而其中个性化的角色诗词更有代表性。《红楼梦》诗词已和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浑然一体。1人物命运的谶言《红楼梦》中,谶言主要寓于诗词当中,如太虚幻境中薄命司内所存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中的判词以及《红楼梦曲》,具有鲜明的诗谶特点,为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前途提供一种预兆性的依据。“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里有…  相似文献   

3.
谶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小说中。通过从主旨、结构和艺术风格三方面对《水浒传》与《金瓶梅》中的谶言进行比较,可以展现这两部作品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其中谶言的异同,可以揭示谶言在两部小说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是隋末的政治谶言,它们分别为当时两大集团——太原李唐集团与山东豆子、高鸡泊集团所利用。李唐建立后,更把“李氏”之谶加以发挥,作为自己代隋而立的符命。对于这两个谶言,前贤皆没有上溯及这些谶言的早期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试图揭示它们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试析前秦谶言的产生及其应验崔明德谶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谶言较多的时期之一。前秦的创建者苻洪和继承者苻健、苻生不仅是谶言的忠实信徒,而且也积极利用谶言达到自己的目的。前秦的名君苻坚在即位前后,把谶言作为推翻苻生的残...  相似文献   

6.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整个东汉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以谶言事,以谶断事。上层统治者,以谶断事,以立朝策;王公大臣,以谶言事,以干预朝政;普通百姓则争习图谶,以求仕进。可以说,谶纬已经渗入到东汉王朝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后周末年流传的“点检作天子”谶言的产生与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有关,是当时有识之士鉴于张永德所任的殿前都点检之职位高权重,对帝位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因而以谶言的形式向周世宗提出警示,并非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也不是导致后周颠覆、赵匡胤上台的真正原因。赵匡胤从世宗继位执掌禁军,又参与军队改革,与一批武将联系密切;这批武将对赵匡胤的拥护,是导致后周王朝颠覆、赵匡胤上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谶纬的基本内容谶是谶言,也叫“谣言”,多流传于市井,以口耳相传,一般不形诸文字;纬是纬书,是对经书的诠释,取“经纬成匹”之意。纬书的诠释不在于章句,而是依经托事,别为论议,如《本事》、《外传》都属于纬书性质,不过现在所称纬书多指经隋禁绝的《春秋感精符》、《尚书帝命验》、《诗含神雾》、《易类筮谋》、《孝经援神契》等。这些书早已灭绝,经后人辑佚,多是零篇残简,难窥全豹,但据此可约略推知它们的基本内容。谶纬与远古的卜筮有渊源关系,它们都是对事物的预言,依据征兆推断原因和结果,但  相似文献   

9.
"代汉者当涂高"是广泛传布于汉魏时期的一条谶言.钟肇鹏<谶纬论略>认为本条谶言是曹魏代汉时所造作.考诸有关文献便知其说非是.实际上本条谶言早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产生了.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与东汉末年的袁术称帝时都曾经利用过这条谶言.曹魏代汉时确实也曾利用过这条谶言,但只是利用,而并非编造.  相似文献   

10.
从《论衡》看王充与谶纬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与谶纬之关系较为复杂,这在其《论衡》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衡》一书常引用或化用纬书,这表明王充不仅熟悉谶纬而且多受其影响。他虽然对一些预言未来的谶言作了批判,但并未完全否定谶言与河图。他以命论等理论对圣王感生、异貌、受命等作了新的解说,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类政治神话,对汉代皇帝的政治神话更是信而不疑。他虽然不相信天人感应理论,对灾异谴告说作了批判,但却相信星气说、应政说等,并借助符瑞盛赞汉代帝王。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通过神话架构、神变故事模式及梦幻、谶言、预兆、巫蛊、佛道神力等神秘现象和怪异力量的描绘,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一个潜在文本:主人公对能够步入仕途经济的经史子集之类经典缺乏兴味,而对《西厢记》《牡丹亭》却兴趣盎然,并且大语特语"怪、力、乱、神",从而彰显了人的欲望,推进故事情节,决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和走势。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6,(3):18-26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勃兴,玄学盛行,汉代遗留下来的谶纬思想屡禁不绝,各种思想潮流异彩纷呈,互为交融,蔚为大观。著名术士王嘉就生活在这一时代,并深受这一时代精神的影响。他隐居山谷,潜修道术,兼通纬书,善作谶言,著有《牵三歌谶》(又名《王子年歌》)和《拾遗记》等作品。王嘉的道教信仰、谶纬思想在其传世著作《拾遗记》中有清晰地展现。《拾遗记》"记事多诡怪",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道教意象和符号,同时也能看到很多谶纬言论,王嘉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多种纬书中出现的符瑞现象,同时又引用道家的说法进行解释。其他文献也记载了著名道教预言家王嘉"事过皆验"的诸多事迹,这反映出魏晋以降,谶纬虽失失去了官定正统地位,但在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并未失去其影响力,并以新谶言的表达形式出现。王嘉和他的作品《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谶纬话语、意象共生和相互渗透的极佳例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观察这一时期谶纬、方术、道教、史学各种思潮互动整合过程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有关“谶纬名义”,一直存在争论,总结起来大致三种论调:一是“纬纯谶驳论”,认为谶自谶,纬自纬,两者不是一类;二是名异实同论,认为两者名虽不同,实质一样;三是折中之论,认为谶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广狭二义。“谶”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有变化的,最早以“谶言”形式出现,只是只言片语似的预言,后来就有了预言帝王受命的“图谶”,西汉末附会经义而为“经谶”。“纬”在“经书”确立之后才出现,附会于经。由此可知,“谶”与“纬”从内涵到形式是有区别的,因附会经义又有所联系,就两者的性质而言,合流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子”在《孟子》中的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一般的语法著作和语法研究者把“子”都解释为表尊敬之词。本文在考察了《孟子》全部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后发现,“子”在《孟子》中却无表尊之意。文章用充分的例句分析了“子”和“尔”、“汝”及“夫子”、“先生”在《孟子》中的不同用法,同时还就《孟子》和《论语》对“子”的用法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子”在《孟子》中是以一般的对称代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两条《经》、《说》的校勘和诂释。文中,在考察前人成说并指明其正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校“知”条《经》的“间”字并《说》文的“闻”宇作“问”,从而根除了前人从《说》校《经》作“闻”而与“身观焉”的“亲”纠缠不清之弊.(二)释“知”条《说》文“志行”的“志”、“行”即《小取》篇“以辞抒意”的“意”和“抒”,“志行”就是意志(对事物的断定)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的沟通。又校本条《经》《说》为“知、问、说、亲”和“[辞]名、实、合、为”两条。这样,就解决了前人以《经》《说》所述为七种知识的种种格。(三)训两条《说》文的“观”字为“游”,即身临其地的“游历”、“交游”,略似今语的“实践”;并纠正了历来认为下条与上条直接有关之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期,传媒中图像占据了绝对中心地位,汶川地震突发后电视画面的“先声夺人”就是图像霸权的明证。在、图像霸权下,诗歌并未走向终结,因为诗性是人类永恒的诉求,地震诗潮的出现打破了“诗歌死了”的谶言;另一方面,诗歌已处于边缘地带。但绘画应对摄影冲击的事件能给处于同样处境的诗歌以启示,地震中出现的图像类作品和文字类作品的“各司其职”、“相互融合”,也将蕴含着诗歌腾飞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南游记》与顺昌民间大圣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圣信仰”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与《西游记》的关系,结合阂北山区“猴神崇拜”和顺昌大量的“通天大圣”碑刻遗存,认为大约于元末至明中叶,顺昌就形成了“大圣崇拜”。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早于百回本《西游记》的余象斗《南游记》中分别描绘了“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与华光的关系,说明顺昌“大圣文化”遗存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元杂剧、平话阶段的实物佐证。在此基础上,对大圣文化与顺昌文化产业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创作《经上》的目的是什么?《经上》是干什么用的?目前的“课本说”“百科全书说”“哲学体系说”以及“字典说”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通过对道藏本《墨子》的《经上》和《经说上》做新的断句和分段,发现《经上》中藏有《原经》。《原经》正好100字,共20句,每5字一句,易于背诵。这种“《原经》说”还认为:最初版本的《经上》就是由对《原经》中所有的 词逐个进行阐释而形成的。它较好地解释了《经上》的形成原因。这一发现为研究《墨经》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为理解《墨经》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的视角。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一份《原经》的现代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