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剧《沙家浜》可谓家喻户晓,与《沙家浜》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未见提及,他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可以说,不是刘飞将军也许就不会有《沙家浜》。他曾在阳澄湖上领导过40多个伤病员,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人物原型之一《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  相似文献   

2.
沙家浜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境内河港纵横,芦苇葱郁,绿野遍布,岸柳成行,尽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里,新四军伤病员和沙家浜人民联手与日寇斗智斗勇,共同谱写了一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3.
沙家浜,位于常熟古城东南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明中叶渐成市集,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至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小桥流水,石板街巷,枕河筑屋,为江南有名的水乡大镇。沙家浜,芦荡火种,名闻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罩,新四下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盛极中华,使沙家浜名闻邂迩。  相似文献   

4.
齐一霜 《老友》2013,(12):52-52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与苏州市相城区、昆山市相接壤.东接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在沙家浜设有互通.风景区正门紧靠锡太一级公路,交通十分便捷.总占地面积6000多亩。沙家浜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5.
大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情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一剧目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未必人人皆知。剧中的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刁得一都确有生活原型。“阿庆嫂”不仅掩护过以“郭建光”为首的新四军伤病员,而且还搭救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 《沙家浜》中的“沙家浜”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当年,这里远离县城,地处水网地带,土豪劣绅势力薄弱,群众基础较好,被新四军开辟为抗日根据地。 “阿庆嫂”的原型名叫陈二妹,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从塑造“高大全”英雄的样板戏《沙家浜》与解构英雄,重塑凡人的小说《沙家浜》进行对比性阅读中揭露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对今昔《沙家浜》的影响。可以说,《沙家浜》无论是往日作为“图解政治”之工具还是今天作为之“彰显欲望”手段都可以看成是文学在不同时代遭遇的性质相同的写作困境———外部环境对文学的过多干扰。  相似文献   

7.
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取材于“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36位伤病员真实抗日事迹,其中胡司令也以现实中的胡肇汉为原型。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残忍、嗜杀,相较于艺术形象胡司令,《沙家浜》对人物原型有明显美化之嫌。何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美化革命的敌人?这与社会主义文艺独特的反面人物叙述经验有关。呈现在《沙家浜》中的胡司令,既不是原型追求“乱世英雄”之梦的自我,也非他者建构可以简括,而是一种应传统“斗”之喜剧机制要求而生的坏得可爱的反面人物。此种兼容革命讲述与大众之法的反面人物叙述法,是值得总结、重视的社会主义文艺经验。  相似文献   

8.
剑钧 《中华魂》2013,(6):39-40
儿时,喜欢历史故事,看不懂文言文,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套由林汉达先生编撰,少儿版的中国历史故事集,那套丛书还没能出全就“文革”了。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套书中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那精美的封面设计和通俗易懂文字至今还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9.
柔韧如水的汪曾祺曲令敏读者不一定听说过汪曾棋,但肯定知道《沙家浜》,《沙家浜》中鲜活的人物和优美的语言就出自汪曾祺笔下。汪曾棋生长在水边,他的作品亦如流水一般质朴,纯净。他创作的获奖作品《受戒》和《大淖记事》,使他蜚声海内外。生活中的汪曾祺真诚而坦然...  相似文献   

10.
四 宁夏回族民歌中,还有一类是以叙述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为主的歌谣——或者叫民间叙事诗——或者叫故事歌。它在表现回族生活方面内容更为深刻。这类叙事民歌的题材主要依据本地区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花儿”或其它民歌形式把这些事件传唱下来。已经整理发表的有两部:固原地区的《吆骡子》(赵玉如搜集整理,曾以《尕妹是凤凰阿哥是鹰》为题在《朔方》一九八○年第四期删节发表)和银南地区的《红杜鹃》(张树林搜集整理,  相似文献   

11.
小说《沙家浜》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成为近年来遭到批评最多的文学作品。但是本人认为 ,无论是京剧《沙家浜》还是小说《沙家浜》都是基于史实之上的虚构文本。前者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神化”色彩 ,但文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却与中国革命的现实走向相一致 ,这种复杂的形态是建国后 17年文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 ,把虚构文本与史实对号入座的本身便是错误的。小说《沙家浜》对这种神化和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彻底颠覆。这既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消解 ,又是向世俗主义的复归 ,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消费主义时代文学的走向。小说《沙家浜》毕竟是文学文本 ,对其创作中的得失 ,应该而且必须要用文学的标准并在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讨论和争鸣 ,任何超出文学范畴的争鸣或者批判都是违背文学的自律性的  相似文献   

12.
《华人时刊》2008,(11):56-56
一部现代京剧《沙家浜》让沙家浜名扬天下,沙家浜也成为其所在地江苏常熟市的"名片",使荣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城市等多个称号的常熟市享誉世界。2007年,常熟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在江苏全省县(市)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他自称是"两栖类",写小说,也写戏剧。在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过程中,他是主要执笔者。如今,提起《沙家浜》,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汪曾祺;对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可能不知道汪曾祺,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京剧《沙家浜》。江青先后看中沪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1962年1月,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结束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到北京,调任北京京剧团专职编剧。1963年冬,他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其诞生历程离不开当时政治氛围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主题、内容、唱腔等方面的改编变动。从《沙家浜》这个典例,可窥见样板戏"一线二革三突出"的创作特点。样板戏在中国戏曲史中有着特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华长篇小说《文城》综合了余华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先锋性和90年代长篇小说“回归”现实主义的传统性,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又有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文城》的内容既有“生活的现实”,又有“文学的现实”,其“现实”是“虚伪”与“真实”的混合。与余华其他长篇小说相比,《文城》的时代与历史、现实与想象、虚构与真实的“并存”更为自然无痕。小说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内部是统一的,相互之间却是分裂的,但这种分裂在余华创作的整体上却实现了某种统一性,也即先锋的余华与“回归”的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统一。《文城》在书写血腥、暴力、死亡上,在语言诗性上,在人物对话书写上都承续了余华小说的一贯风格,但在主题、结构、题材、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又有比较大的变化,具有新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常熟市沙家浜秋萍蟹业有限公司地处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区——沙家浜镇,是一家集成蟹养殖培育、休闲娱乐观光、电子商务网络运营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纵观阳澄湖,秋萍蟹业为之最!2004年1月,法人代表——瞿秋平投资100万元,选址沙家浜阳澄路,成立了秋萍蟹业有限公司,并先后注册了"西风王"、"秋萍"、"蟹爷们"牌商标。公司注重信誉和品牌建设,为了打造一流的企业,狠抓公司水产品质量,加强对基地养  相似文献   

17.
红色样板戏     
样板戏,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样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进入本世纪,样板戏被称作"红色经典",一些剧目又被复排、重演,样板戏的收藏和研究也正热。  相似文献   

18.
京剧《芦荡火种》在更名《沙家浜》之后,历经三级跳远,最终成为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首批次剧目。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似乎是革命化的进一步加强,实则是传统京剧艺术的回归,民间写作力量依旧占据了《沙家浜》京剧艺术的主体部位。虽然还是党的领导,还是武装斗争的主题,却是借助民间写作的力量得以实现。形成了革命化写作的失守和民间写作的坚守态势。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集《小日子》叙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作者张鲁镭通过重新诠释底层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常被忽视的那部分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借此发现了小人物、“小日子”独具的“俗气之美”.  相似文献   

20.
似读一片春     
儿时,牛玉儒同志的家与我家为邻甚久。我与他同校同年级读书,交往不多,却和他的二哥玉实兄相处往来,犹似兄弟。记得一年春节期间,几个朋友聚在玉实兄家里吃饭,酒酣耳热之时,歌声不断。玉实嫂子刚唱罢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电视机里又传出一时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大家跟着唱,一声比一声响亮。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玉实兄贴耳对我说:“老三玉儒在呼市,你又在呼市,今后应该……”歌声如潮,玉实兄只好停下来,指给我一本书中夹着的牛玉儒同志的工作彩照。我听着《春天的故事》,醉眼朦胧地在他那灿然照人的微笑中辨别孩提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