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当今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批判继承从前的社会学方法的基础上,力图挣脱旧“规则”的框架,建立自己的“新规则”体系,对于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和实际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社会学方法的几种典型的方法论规则(实证的方法、解释学方法和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入手,进而论述吉登斯对这些社会学传统方法规则的解读,及其建立“双重解释学”和“结构二重性”两种社会学方法的思想过程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乔丽英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8-82
吉登斯建构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是通过对解释社会学的批判性超越而实现的,这种批判性超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吉登斯澄清了行动的概念以及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将行动理论与对制度结构的性质分析联系在一起;解决任何试图阐明社会科学方法的逻辑都会遭遇的认识论难题。 相似文献
3.
面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研究方法,吉登斯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化理论。他以行动者为逻辑起点,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互动,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吉登斯看到了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重视结构对于行动的约束性,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为解决整体论和个体论之间的分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他在把结构看做行动媒介与行动结果的基础上,引入时空概念,为研究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提供了依据,为分析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实践活动的使动性和制约性——吉登斯结构二重性学说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学说是在对经典社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即个体与社会、人与结构、主体和客体之关系所持的二元论的正统共识进行批判性解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构化理论旨在瓦解对上述关系作抽象对立的理论立场 ,确认人 (行动者 )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创新之处在于确立了阐释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向度。因此 ,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使动性和制约性便成为理解结构二重性学说的关键。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本体论有着十分密切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1979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伊朗外交政策经历了受意识形态支配到受国家利益支配的演变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由此到彼的单向"进化",尤其是涉及地区重大问题时,这两种因素是共存的甚至是叠加于伊朗的外交政策中。是以意识形态为重,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执政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行动与结构的整合——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华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2):88-90
客体与主体、行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是每位社会学家首先面对的基本问题。西方社会学16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以上两组关系的对立倾向。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一社会学方法的二元论进行批判性解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构化理论从人类实践活动的向度出发,对人(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作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又一次融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从中心的消解、身份的书写、拒绝选择、边缘的涂抹等四方面分析了《到灯塔去》的二元对立思想是如何被解构和颠覆的,指出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对伍尔芙的解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赵文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9-112
曼斯菲尔德的《逃跑》是一篇被国内外评论家所忽略的作品。这部反映婚姻家庭生活主题的作品看似情节简单,却蕴藏着深刻内涵。其句法结构方面的重构现象、意象符号呈现的双重含义、小说结尾处主人公的顿悟和矛盾心理,无不影射着作品的矛盾主题,值得我们阐释和品味。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的主体化"、"权力关系"和"颠覆与抑制"等观点研究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说明作者采用文本形式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来讲述日裔社群自己的历史故事,冲破主流文化樊篱,打破沉默,争取权利。旨在重塑作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的自我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金志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4):57-60
笔者在总结探讨知识新含义的基础上 ,指出知识的应用对社会影响的正反两方面效应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 ,说明在新的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 ;知识的价值与工具功能的两重性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 ,使人们在知识化社会不致于迷失方向 ;对显性与隐性知识形态的重视 ,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突出引导、实践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推动其方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宋一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62-68
表现与再现之所以成为美学的基本概念 ,是有其深广的哲学背景的 ,这一背景就是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两元论立场 ,并提出消解与融合的策略。认为在艺术创作上 ,应注重发挥表现与再现的各自美学功能 ,注重两者的相互生发与相互渗透 ,从传统两元论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 ,走向整合视域中的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结构二元性:公共政策与个体理性行动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昊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9-23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结构制约性,它对微观的个体理性行动者进行着引导、规范和约束。个体作为理性的行动者,他们也不断对现行公共政策进行反思,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或者集体性抗争的实践行动不断改进和建构新的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与个体理性行动者即是在宏观一微观这样一种结构二元性中互构的。论文在分析了公共政策与个体理性行动的内在要素之后,对它们的互构过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马德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106-109
传统教育目的的研究受近代以来“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桎梏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陷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 ,造成教育实践中的“钟摆”现象。本文依据生态哲学的价值观 ,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 ,提出教育价值合理性建构的方法论 ,并据此提出教育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ZHANG Shi ying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 :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 ,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 ,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 ,即以万物为认识对象和征服对象的活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的“主客关系”式 ,而在于对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关系的领悟。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 ,应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是交互认识论,强调了“干-群”双主体之间的对等性、互动性和主体性原则,因而彰显了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摒弃了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思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本体论、辩证法上相一致的表达。通过交互认识,领导与群众形成共同知识与共同信念,在一个不断信息更新、信念修正、信息域和知识域增大的动态过程中,实现领导与群众的利益与责任的一致、手段与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杨清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4):22-29
作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地带,历史上西双版纳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两重文明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土司制度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组织为制度渠道,形塑了当地社会。为了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中生存,西双版纳社会发展出自身的特点: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在宗教上倾向于缅甸;而作为本土王权代表的土司,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出于这种整合的压力,在面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的时候,土司和贵族也有自己所要依靠的宗教宇宙观——后者通过勐神祭祀的仪式确保了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土地和丰产不是由佛教掌握,而是形成了与之对立的另一套宗教观念,在这一套宗教观念里,表达了对社会整体丰产的追求,它和佛教对个人救赎的追求相配合,构成了西双版纳社会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既是中国农业合作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继承,也是农村建设实践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农业合作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自身的时代内涵和特色.随着实践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为“新农村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色.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本身遵守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逻辑,并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农村建设实践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会计学革命--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已成为当代思维方式的主流,会计学须顺应这种时代精神的召唤,对过去物本主义会计展开批判,并构建全新的人本主义会计,即人力资源会计,藉以充分反映人力资源投资,科学核算人力资源价值,完善企业员工的动力机制和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形成会计学发展过程中一次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