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从众心理影响下大学生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从众心理影响下的大学生行为的分析,就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从众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明辨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为大学生行为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理论”和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中提取“社会的”共有要素,即“社会的”是对个人、群体、社会3个层次社会现象的“惯例”“指向他人的行为动机”侧面的抽象,构成社会学概念体系的内核;将“社会的”作为投影视角,建构对社会现象的“投影世界”,构成一个认识上的整体,形成社会学学科体系。研究认为,以“社会的”为理论对象的社会学必然有专业性且平等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可称为狭义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邵小萌 《南都学坛》2007,27(6):19-20
汉画乐舞百戏的娱人功能是汉代宴饮助兴习俗在葬俗中的反映,汉画乐舞百戏画像与宴饮、车骑出行、炊爨庖厨画像的结合是其娱人功能的具体体现,汉画中乐舞百戏精湛的技艺是其娱人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过程的科学,也即研究社会现象和民族现象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作用之机制的科学。它是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接合部上产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社会学对民族社会过程是失两个方面来加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是一门人类行为的学科,它试图探索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因果,试图探索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因果。这包括研究从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习俗、结构和制度,研究组成或削弱这些习俗、结构和制度的各种力量,以及研究参与群体和组织对于人们的行动和性格所产生的影响。社会学还研究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不论是局部的、还是全面  相似文献   

6.
以行动空间的社会学视角分析在我国城乡结合部普遍发生的老年失地农民的经济参与现象,并解释了老年失地农民经济参与行动的合理性。城乡二元的区隔、较低的征地补偿、集中安置的群体效应为行动营造了适宜发生的合理环境,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动力则使行动有了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韦伯把社会行动纳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开创了解释社会学的先河,打破了孔德、涂尔干为代表对社会现象只能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断,开拓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巨大的空间.文章在试图分析韦伯行动的内涵、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指出韦伯社会行动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并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中探析韦伯社会行动理论体现出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8.
韦伯把社会行动纳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开创了解释社会学的先河,打破了以孔德、涂尔干为代表对社会现象只能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断,开拓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巨大的空间。文章在试图分析韦伯行动的内涵、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指出韦伯社会行动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并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中探析韦伯社会行动理论体现出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教育社会学思想初探韦鹏飞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众多分支中的一个分科,它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学科.一方面它从宏观上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研究教育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领导...  相似文献   

10.
关系社会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把握中国社会现象及其变动规律的重要研究路径,因为人际关系的非正式规范,在任何时期都是调节中国社会行为的关键机制.通过分配、招聘、调入和借调等四个维度,对甘肃省Y县县委党校职工构成结构及其流动路径作实证研究,指出"关系"在社会运行中既有整合社会初级群体、调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之争以及弥补社会正式制度缺失的积极作用,也有破坏正常社会运行机制、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消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相似文献   

12.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代酒风的炽盛是汉赋中酒文化的社会原因。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赋中酒的基本文化功能。以审美判断来审视汉赋中的酒文化,可见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汉末则成为酒文化以悲为怀的开端,此后借酒浇愁、寄酒为迹则成为中国文人酒文化的常态。  相似文献   

14.
汉族风俗形成和发展论--汉族风俗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风俗随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其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孕育,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异和重构,隋唐时期的整合和发展,五代宋元时期的变异和重构,明清时期的重新整合和发展,近代汉族风俗从古代风俗向近代风俗的历史性转型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服务于丧葬礼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其附属地面上的祠堂、墓阑等建筑之上,它们既是组成这些墓葬建筑物的构件,又是配饰其表面上的刻画装饰。装饰纹样是汉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的基本问题,而且比较全面遵循了艺术形式美...  相似文献   

17.
黄姚是广西一个保留了古老建筑风貌、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特征的村镇。最早的居民是壮族和瑶族。宋代以后,大量汉民南迁,黄姚的汉族大姓则主要是清代以来从广东辗转而来。古镇建筑呈现出东南汉族风格,尤为讲究“风水”。古镇地处偏僻,但居民多以经商为生,在保障生活较邻区富裕的同时,在外界文化不断的冲击中,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风习。  相似文献   

18.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深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在中国诗学发展的逻辑链上,屈原及其骚体诗创作实践以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对于魏晋时才标举的"缘情"说,具有奠基和示范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洛阳太学的设立促进了经学教育的空前繁荣。光武帝刘秀对洛阳太学博士官的选拔非常注意 ,并不断完善对博士官的选拔制度。太学的发展 ,使京师洛阳形成了浓厚的经学文化氛围。东汉末“风俗之美”的形成、党锢之祸中党人的种种表现和太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等 ,无不体现了洛阳太学经学教育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