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小说创作模式,可以概括为社会分析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夜>.主要特点是:背景广阔;贴近生活;描写细腻.茅盾的创作模式,带有过于强烈的政治色彩,且往往是主观的,不顾生活经验的积累,勉力为之,还是由于其非凡的创作才能而创造出如<子夜>般优秀作品,其反映的社会深度与广度自是无人可比,终失于伦泛;然而创作精神及方法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身上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具体表现为自身无法摆脱的矛盾冲突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生与死的冲突.这种精神悲剧的形成有其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 2 0至 30年代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和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的比较分析 ,提出文学史上的男性主体作家 (从数量上来说 )中 ,取现实主义的客观、严峻态度进行创作的部分作品 ,有可能成为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鉴本  相似文献   

6.
茅盾有自己独特的"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文学观;其小说突出营造了一个都市新社群生活,即新知识青年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他将对于"时代"的宏大认知注入到血肉丰满、生命勃发的女性身体中,创造出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传到中国,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问题着眼,对西方浪漫主义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主要表现为个性主义的追求和情感主义的泛滥两方面。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时代女性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使人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代女性的独立追求及其命运与中国近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浪漫主义进入中国,便加入了个人独立、女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重奏中。孙舞阳和章秋柳是茅盾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浪漫主义在当时处境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其实,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共性。茅盾笔下之所以会出现一群似乎同属一型的女性形象是与他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密切相关的。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赋予了茅盾,小说极强的艺术魅力,但也有艺术把握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茅盾始终关注着女性创作,他的女作家作品论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说服力。通过茅盾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研究,可以探析女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史性别权力的客观存在以及女作家在文学史中劣势地位的成因,进而提出避免单一的社会批评为文学史写作的标准,注重女性创作的某些特质,以期改变女性在文学书写中的边缘地位,为女性创作更多地进入文学创作的主流话语情境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0.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妇女观因“五四”时代思潮而发端。早期基于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矛盾之论 ,引发于自我包办婚姻的感同身受 ;后期为了真爱可以忘掉一切的惊世之语 ,源于自己对浪漫的渴求和婚外恋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有过从"新浪漫主义"退回"自然主义"的变化。学界在论析其更换的原因时,缺乏从一种学理性内质———科学主义的视角进行探讨,所以未能完满地释解之。强调精确观察、科学实证、冷静解剖、客观叙述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推崇科学的五四时代精神合拍,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导引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成为"为人生的艺术"创造的基础,这是茅盾选择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原因;而胡适按科学进化理论所创立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也对此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茅盾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作家论型文学批评的创作为后世文学发展确立了一定的规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茅盾的七篇作家论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不但可以辨析这种文体的演进过程,而且能够体现茅盾文学思想逐步溶入左翼主流文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对茅盾文学批评的研究,有肯定和贬抑两种态度。其实,茅盾文学批评不仅在论说方式上独树一帜(如:历史-社会批评、作家作品论批评方式),而且在批评心态上的平和敏锐上也独具魅力(如:面对当下的关注与敏感时,表现出难得的亲和批评姿态;在面对西方潮流冲击时,体现出应有的审慎态度)。同时,茅盾文学批评还在四个方面丰富着当下文学批评:强烈的责任意识、宏观微观结合的眼光、客观辩证的思维、讲真话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从视角模式的角度看,茅盾的短篇小说几乎全部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模式,其中包含编辑型全知叙述、中立型全知叙述、有限全知叙述、第三人称人物内视角叙述等多种类型;个别篇章情形稍显复杂,出现了二度叙事。但茅盾绝不循规蹈矩,而是既关注程式内的创新,又重视模式外的建构,以充分挖掘各种视角模式的不同修辞功能。这种形式实验的成功,一方面显示了作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创作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在重构茅盾小说的叙事范式 :一个由社会情状与普遍人性交融而成的宏大叙事 ;进而描述这一叙事范式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前 30年主要承传“史诗性”层面 ,后 2 0年逐渐在两个层面交错行进中走向全面的承传 ,由此带来新时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对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两点分歧:一是怎么理解茅盾所说的我“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二是对他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原因和应作何评价。两者都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现实、国际共运与中共党史史实大背景上作宏观考察。一是茅盾“幻灭”的,是他参与建党时就形成的“革命速胜论”,即认为中国革命是一步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二是茅盾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客观方面不在主观方面,因为他公开反对一度控制中共中央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具此“左”倾思想的党内负责同志看来,不能认为是“表现得好”而予以恢复党的组织关系。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茅盾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反对错误路线的难能可贵的政治品格与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8.
茅盾前期小说理论批评的核心是现实主义,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其"为人生"的小说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宽与窄的变化,而以窄化为总的演进趋向;其小说"技术的理论"以三分法为基本构架,建构小说形态理论,而以"真实"、"典型"为指归;其"有意为之"的小说创作论,推崇社会学式的理性分析.这些方面共同形成了一种系统的"茅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