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冬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8-90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从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和民间美术的角度 ,探究留存的吴地民居屋脊形态的文化渊源 ,发掘其特质 ,以点带面 ,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实质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许周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明清弹词在吴地广泛传唱,吸引了广大妇女听众,激发了吴地妇女参与弹词创作和演唱的热情。吴地妇女在对弹词文化艺术的追求中,显现出女性的文学天赋和艺术表演才华,萌发出女性的自强意识,产生了对封建礼教的离异倾向。弹词文化的繁荣对吴地妇女思想观念的裂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吴地文化家族家集编纂活动空前繁荣,家集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其体例也较为通达,校勘具有一定的质量.编纂者们在家集中所投入的情感,体现出家族文化的追求.透过它们,我们不但可以了解清代吴地文化家族诗文、学术活动的众多成果,了解家族精神文化的生动面貌,对了解文化家族世泽绵延的重要内在原因,以及古代文学、学术发展的实际规模和程度,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小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125-130
吴地市民商人的附庸风雅和崇尚风雅、移民文化的影响和吴地文人的审美心态及其文化自豪感产生的刺激是元明时期吴地园林活动得以兴盛的三个因素。三者共同促成了吴地园林修建和园林景观、园林活动中文化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徐国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5-99
吴文化孕育下的吴地俗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论述吴地俗文学与当地稻作文化、民间信仰及民情风俗诸要素之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吴地俗文学兴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进而深入文学内部探讨吴地俗文学的审美意涵和地域个性。 相似文献
7.
何东亮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35-38
生活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吴地居民 ,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 ,吴人在适应这种“水”环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以稻作农业和商贸为主的经济生活模式。以此相伴 ,产生和发展了吴地文化类型。吴人在与特殊的生态环境、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 ,经世代累积、长期积淀而形成了共同的人格特征 ,因此 ,吴地居民人格的区域特征是人与自然、人的生产活动、人与文化的互动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清代吴地女学的兴盛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继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98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卑微地位抱以同情的态度,却忽略了她们牺牲奉献所产生的巨大社会价值。清代吴地女学的兴盛,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她们创造出了美仑美奂的艺术奇葩,构成了吴文化长廊中的独特风景。而她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社会作用,更成为吴文化传承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剑舞具有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论述了吴文化背景推动下吴地剑舞的产生过程及其与吴文化的历史关联,阐述了剑舞在平稳发展期、鼎盛时期、多元融合期以及当代发展时期的不同状态,详细论述了剑舞在唐代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总结了剑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立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48-53
唐代宫廷中的仪式性乐舞和娱乐性乐舞都有诗歌传唱行为的参与。在仪式性乐舞活动中,所唱诗歌通常是诏命朝廷重臣创作,所用曲调大多由乐工制定,辞乐相配的方式有先辞后乐、先乐后辞、依调改辞,演唱由太乐署和鼓吹署中的乐工承担,采用齐唱形式。在娱乐性乐舞中,所唱诗歌多采自文人之作,辞乐相配的方式主要是“选诗入乐”,演唱由教坊乐人承担,演唱方式多为独唱。唐代宫廷中的乐舞活动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刺激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与发展;对全国的歌诗风气、歌诗创作起着导向作用;加强了上、下层两个诗歌创作空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付建铂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它的教育价值逐渐失落。现代中国人以一种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却脱离不了中国式的思维,这就免不了矛盾丛生,这是多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锋。如何保存、重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2.
张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4):93-95
吴芳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人,一般被认为界乎新旧诗人之间。探究其价值,应在形式之外,他是一位以生命热血书写诗歌的现代人,是一位“愤怒”诗人,其才情来自飘零的身世,论者认为这种“飘零感”正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家比较共通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阐述了传统文化的主体价值,并充分认识到发挥传统文化的主体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另外,也进一步明确了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蒋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83-86
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至今仍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评的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撞击中,去寻求合理的科学的认同和统一;在继承、扬弃、创新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文明的、昂扬奋进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孙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国家和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其价值结构表现在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四个层面,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扬弃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则为践行以人为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曹仪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113-116
东晋南朝的吴歌大多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其中既有男女相恋的欢喜娇嗔之作,也有女子暗恋男子的相思切切,而表现尤多的是女子失恋后的哀伤。东晋南朝时期的吴歌创作具有明显的吴地地域性特色,集中表现江南边地的意象密集。此外,一部分吴歌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前代文学的影响。吴歌的产生既是社会风气自发影响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经典民歌《茉莉花》词曲的演变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兴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5):10-14
茉莉花本身就是"舶来品",在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被歌咏的对象.而明清时期以茉莉花为主题在江南传唱的民歌〈茉莉花〉更是芬芳四溢,三百多年前就漂洋过海,在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地广为传播,成为东方文化符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瑜青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
法律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者认为,一定法律所表现的文化人格,是一定国家内在文化的展现.法治的建设如果忽略一定国家文化内在因素的作用,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移植,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整个国家文化系统的紊乱.因此,中国法治文化的建设必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而其中研究传统儒学对中国法治文化构造的价值就具有特别的意义.论文考察了传统儒学人文主义思想特点,分析了传统儒学对法治文化意义的立论,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对法治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戴冬冬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42-45
在分析了华商文化的基本商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华商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独特价值.论证了华商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获得成功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华商文化的"无为而治"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大一统的整体观念在现代管理中具有宝贵的社会价值;其"人和"思想是现代"双向对称"管理模式的真实体现,是未来企业激烈竞争的"调和剂".华商文化思想必将对现代的企业管理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