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和平 《兰州学刊》2006,50(2):126-130,108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个人由于自爱的动力而进行的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及其在与他人的冲突中通过个人之间的自我调适而形成的以个人为核心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自愿性的协调的社会秩序。它的理论源于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到近现代的曼德维尔、休谟、斯密、弗格森、门格尔等思想家的思想。它的认识论前提是承认人的无知和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其对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小权 《中州学刊》2002,(6):143-146
道家治世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其哲学理论基石即“道”。“道”的基本含义之一是在与“伪”的对立中揭示出的。那种对个体作出过多干预的“理性”行为在道家看来即是“伪”。“道”强调“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不对个体做有碍其命、性的外在干预 ,此谓“无为” ;充分让万物各遂其性 ,自然化育 ,此谓“无不为”。由此 ,由“道”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发挥个体独立和自由人格意识的基础上 ,主要以个体间的良性互动而非人为干预为机制所形成的自发秩序  相似文献   

3.
对哈耶克的“理性有限”观和“自发秩序”观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有限”观和“自发秩序”观是哈耶克自由主义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本文在深入解读这两个观念及其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经过话语转换后,该种观点对当代中国可能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文军 《齐鲁学刊》2007,(4):136-138
哈耶克所提出的"自发秩序"概念包含两个基点:一是社会秩序的自发性,二是个体的自由性。哈耶克认为社会历史是"自发秩序"的演进,也许和资本主义历史实际不相符合,但"自发秩序"作为一种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不在于揭示历史文本的本来面目,而在于解释的现实意义,即个人自由向社会秩序的转化不能遵循少数精英的理性,采取强制变迁,而是通过自由平等对话、解释、博弈、实践,获得个体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哈耶克认为自生自发秩序衍生于无数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而与他人和社会不断协调的过程中.这种秩序是人为力量不能改变、替代或重构的.这一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市场经济伦理秩序生成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自发秩序观"的知识渊源可追溯到曼德维尔、休谟和弗格森等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以及斯密、门格尔等人的经济思想.哈耶克通过对"建构论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对"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扬,确立了"自发秩序"的立论基础有限理性与"无知"的知识观;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作为"自发秩序"维持的基本条件;在"自发秩序"中,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并通过形成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第三领域"来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垄断.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即经济领域的“自生秩序”.文章以哈耶克的著作《致命的自负》为例,解析自生秩序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而揭示哈耶克对政府计划的批判并非适用任何社会形态的普遍真理,在一定意义影响并启示着中国的制度探索.  相似文献   

8.
9.
秩序有利于人类自由本性的实现,是人全面发展的保障.本文以哈耶克法治理论为视角来分析自发秩序的本质及其与建构秩序的关系:由法治来限制建构秩序的作用范围以防止有意识地利用政府权力假借正义之名侵犯社会公正与自由,但自发秩序的抽象普遍性特性和外部性的存在要求建构秩序发挥辅助作用,二者互不可缺;两种秩序的融合以情境为联结点,判断建构的新的规范或制度是否能融入现行自发秩序的标准是一种情境主义标准.  相似文献   

10.
自生秩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秩序,它是人为秩序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国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渐进式政治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优选模式。这种政治发展模式不会破坏自生秩序,能够保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使新旧制度顺利衔接,民主化转型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转型后的民主制度也比较容易巩固。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经斯密———门格尔———哈耶克而发展的自发秩序传统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流。这一传统认为,在复杂的社会中,人类理性具有重大的局限性,因此,它并不能为我们设计有效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经济秩序。相反,在恰当的法律规则约束下,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分散的、自发的经济活动,便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促成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的生成。他们对于人类理性局限性的认识、社会制度与经济秩序生成机制的理论以及有关政府职能的观点,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和推知其未来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梁峰 《江淮论坛》2004,2(2):90-93
本文力图说明当代自由主义思潮中两大人物哈耶克与罗尔斯的理论分歧.文章首先说明,二者不同的关切主题和理论路向,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理论目标;然后借助自发秩序与社会正义两大核心概念,展现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论主张及其未进行直接理论交锋的原因,从而透视出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刘志铭 《东南学术》2002,(1):112-119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经斯密──门格尔──哈耶克而发展起来的自发秩序传统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流。这一传统认为,在复杂的社会中,人类理性具有重大的局限性,因此,它并不能为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经济秩序。相反,在恰当的法律规则约束下,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分散的、自发的经济活动,就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促成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的生成。他们对于人类理性局限性的认识、社会制度与经济秩序生成机制的理论以及有关政府职能的观点,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和推知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论权利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新  高园 《江汉论坛》2004,3(9):8-11
权利不平等原理是马克思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只有实行人的权利不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因为人是自然不平等的,所以以"能力本位"为尺度的"权利平等"不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要寻求真正的平等,就应当认识到平等权利本身是不平等权利的事实,在这个能力本位的社会中给弱者以特权.  相似文献   

15.
不平等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会不平等会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机制周而复始、代代相传,导致我们称之为的不平等的困境。它会降低效率,阻碍全面发展。巨大的机会不平等本质上是应当反对的,每一种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都提出了观点,认为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应当注重平等,并且,大量的证据表明,总体而言,平等也是有助于追求社会长期繁荣的。本文并不关注结果的不平等(如收入),而是关注按照机会平等原则所表达的平等的观念。对于政策制订者而言,要提供更高程度的平等,在国内,他们应当投资人力资本,拓展获得公正、土地和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的机会,促进市场公平;在国际,他们应当关注全球市场的功能和管理市场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哈耶克认为只存在法律方面的平等和否定性的正义,而"分配正义"则是空洞无物、毫无意义的概念.对"分配正义"的诉求表现出三重幻象,即:社会秩序是人为刻意设计的结果;存在社会正义为之服务的共同利益;经济平等是社会值得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风险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实世界存在广泛的个人风险不平等.在我国,个人风险不平等以及风险分配不公正导致的社会风险冲突,已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安全和发展.风险分配公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促进风险分配公正的法律制度,强化政府对风险分配的调节,发挥各种主体的积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韩德强 《文史哲》2008,(3):162-166
以尊严享有主体的普遍程度和平等状况为标准,可将人的尊严分为秩序性尊严与普遍性尊严两种形态。其中,秩序性尊严是指人基于特定的社会秩序或规则以及特定的人身属性或伦理禁忌而具有的一种不可冒犯、不可侵越的社会地位、群体权威或生活状态,主要包括社会等级关系、精神品性差异、社会生存秩序等内容。不平等社会关系具有的等级秩序性和主体类别性构成了秩序性尊严的主要特性。实现不平等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分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相对于事实的收入不平等而言,公众对收入不平等的感知与态度更能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整合与稳定。以国际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结果表明:中国公众所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要低于多数市场转型国家,人们所能容忍的收入不平等却高于多数市场转型国家,与其他市场转型国家和传统的市场化国家一样,人们所能容忍的收入不平等随着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的增加而增加;中国公众对收入不平等的态度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社会位置的影响,但高等教育的作用则相对明显;中国公众所能容忍的经济精英的相对收入优势与其他市场转型国家和传统的市场化国家相比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差异,而对政治精英相对收入优势的容忍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现实社会存在广泛的个人风险不平等。在中国,个人风险不平等以及风险分配不公正导致的社会风险冲突已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安全和发展。风险分配公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促进风险分配公正的法律制度,强化政府对风险分配的调节,发挥各种主体的积极作用。另外,只有培育低风险、应对风险能力强的庞大中产阶层,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