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2.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艳 《社科纵横》2012,(3):36-37
中国进行的历次乡镇机构改革都难以逃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之中,为了解开让乡镇处于怪圈之迷,本文以民族行政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宗法"、"官本位"观念,"集权"观念,"人治"观念,"封闭保守"观念的民族行政文化对农业税取消之后民族地区乡镇机构改革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以便从中找到阻碍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4.
林雄 《生存》2020,(11):0212-0212
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本民族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来自于民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任何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只能是自欺欺人。要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繁荣,一定要从内因上多下苦工夫,这就要提醒教育界,必须把发扬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头等大事。这样,才能期望民族的真正复兴、繁荣和强盛。  相似文献   

5.
世界金融危机席卷东亚之际,不仅中日两国内部处于一个经济、政治的转型期,而且中日关系亦处于一个如何进一步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转折期。"两强并立"的中日两国,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和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改变既有思路,厉行改革,实现从重视经济关系到重视政治互信、重视传统文化,从官方主导到加强民间合作的转变,改变经济"独轮车"踽踽独行的现实,打造一个结实的"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的"四轮车",让中日关系在新世纪中平稳前行,向着汤因比先生多年前提出的目标——"东亚共同体"迈进。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与现代化陈战国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所谓价值系统,就是一套对于世界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态度。它不同于科学系统,它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便...  相似文献   

8.
张邺 《社科纵横》2012,(7):133-134
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活标本,具有其他文献无法取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西部高校图书馆作为民族文献的主要集中地、收藏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西部高校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形成"民族文献资源网",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从始原文化看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吕超现代日本文化是由以始原文化为起点的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逐渐积淀,日本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在与...  相似文献   

10.
王康 《社会》1989,(10)
传统与变革是个有理论意义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传统是近几年海内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题目。因为传统总是同变革相连,也许可以说,研究传统就是为了变革,为了创新,更具体地说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我想借此讨论的机会谈点肤浅看法。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对传统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模式,要么认为十全十美,要么认为一无是处。这都不是求实的态度。传统总是有好有坏的,好的就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精神支柱,就是推动社会发展、激励人心的思想动力,也是维护社会团结协作的生活道德规  相似文献   

11.
文尚卿 《社科纵横》2010,25(4):124-127
"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规定,也是对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的完整表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面向现代化是先进文化总的性质要求,表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面向世界是先进文化的空间尺度,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包容性;面向未来是先进文化的时间尺度,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杜敏  常新 《社科纵横》2009,24(3):157-159
"国学热"这种现象表现了中国国力日强,国民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但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改革期内在的文化信仰的缺失。社会在转型,文化信仰缺失的人们迷茫、浮躁、唯利是图。在国学热的契机下,以国学思想的精华来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素质,维护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该民族长期发展的积淀物,它有产生、形成和发展、丰富的过程。它不仅对本民族的过去有所反映,也是现在、未来该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民族文化的全面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民族的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从理论上讲,传统  相似文献   

15.
民众的启蒙——中国现代化失落的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而且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转型。在现代化的诸层面中,人自身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6.
李海 《社科纵横》2009,24(4):89-92
阿尔里·阿尔布都立足于民族聚居的乡庄,在其表现东干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小说中,民族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他吸收各方厩的文化给养,尤其是对俄苏文学的借鉴;充满激情地书写民族历史;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着清醒的批判意识,深切地关注着东干民族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文化占主导的情况大相径庭。政权上,渤海民族政权不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渤海政权的建立与高句丽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逵 《社科纵横》2009,(7):134-136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美学的范畴。就像西部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一样,中国的钢琴文化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映射的结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和睦相处,"中和"融合,"和而不同";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选择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从文化的视野审视中国钢琴音乐,"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