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取向及与民休息的施政策略,进而论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最后指出老子的施政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弊端的以便更好为百姓服务的政治伦理思想,其理论价值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诸子之道与“无为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为而治”。法家从权威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势治”、“术治”和“法治”途径实现“无为而治”。各家的“无为而治”理想都因其实现途径上的片面性而难以在现实中得以有效贯彻。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家均有论述,而尤以道家为代表:“无为而治”是众多思想家所推崇的管理伦理思想,也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曾被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所运用,发挥着安定社会与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研究道家思想的热潮悄然兴起,人们开始从现代管理伦理的角度来诠释其管理伦理精义。这一思想开始走进企业,走进管理领域,走向世界。因此,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深受道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是深层次的内核性影响。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无不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汉初,作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的道家学说广泛流传。陆贾强调遵循天道,顺天而动,倡导无为而治。贾谊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也对道家之说多有采撷和发挥。韩婴则承于道家之说,将黄老之学天道自然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淮南子》的出现更使道家学说得到明显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道家学说中包含着及其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儒家、法家不同之处在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尤其是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从而为我们今天如何做到以民为本起到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家文化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是:直觉超越的现代抽象思维价值,无为而治的现代社会政治价值,为而不争的现代道德文明价值,贵生素朴的现代科技文艺价值,天人合一的现代可持续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社会稳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张社会安定是道家学说的重要基石。在此基础上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对于减少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道"的哲学理念,老子设想"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提出"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画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表达了道家的社会和谐思想。道家比较强调尊重个体自由,儒家比较强调群体至上,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构成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0.
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其目的是想用“无为”的手段 ,让统治者效法天道 ,自然无为 ,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而治”是治国之道 ,养生之道 ,也是教育之道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 ,既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策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无为而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 ,使“无为”与“有为”达到最佳统一 ,从而使主体教育的实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但反对把“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解释成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 ,他的“人化”主要含义是“人力化”。他“创立”“广义自然人化说”是为了无限制地扩大“人力”的辐射范围 ,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概念魔术。通过解构这一“魔术” ,可以看出自然美的美在于“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契合” ,其单纯本质———“自然的宜人化” ,是对这种主客体契合关系从主体感受角度进行表述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12.
只有在过程中才能认识共产党的先进性,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理解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先进性才得以建立起来的;是因为其先进性才能够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壮大并夺取全国政权的;只有保持先进性,才能提高执政能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性特质——人化的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了以现实的人与感性的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为基础的实践论自然观。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质,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5.
16.
痴迷的自然情结--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观与自然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泰德·休斯自幼热爱自然,家乡因工业革命而受到的环境破坏给他留下了刻骨的记忆.入剑桥时他广泛涉猎有关人类与自然的著作,毕业后曾与花草和动物为伍数载,更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的日益关注,休斯本人又积极广泛阅读东西方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并深受其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并凸显其作品中.休斯的诗集形成过程也是他自然观形成的过程,其作品记载着他探索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对民法本质的论述,学界众说纷纭。在对各类学说进行评析扬弃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法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及其定义的追根溯源,提出民法是私人法的本质。如果民法本质仅停留在私法的本质上,依然不够精确。因为民法的最终目的是人,是彰显平等自由及独立意志的人法,是对人性的尊重和终极关怀。因此把民法的本质界定为私人法,更能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民法本质产生的人文经济基础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私法产生的根基,而权利本位则是民法本质的法律体现及实现方式,使民法私人的性质最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则是对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原则性就是对这种认识的坚持,灵活性就是对这种认识的修正、补充和改变.矛盾的地位决定和领导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地位,矛盾双方的力量决定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度.正确运用原则性和灵活性,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涉及自然及非人存在物是否有内在价值和权利,进而涉及自然及非人存在物是否有主体性.主体性是相对的,主体性可表现为不同程度.人不是最高的主体,更不是绝对主体,大自然才是最高的主体.非人存在物亦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从而有其内在价值和权利.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诸儒中,程颢"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传统.程颢在论性时,虽然借用告子"生之谓性"的说法,但实质上是将<中庸>之本然的"天命之性"涵摄"生之谓性"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程颢提出"性即气、气即性"这一命题,指出本然之性代表着一种性气未曾分离的更为原初的关系,进而他认为这种本然之性超越善恶,作为价值判断之善恶乃从本然之性中派生出来,非性之本身,从而为其工夫理论确立了本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