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成为一种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体,给大学生思雏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而,培养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参与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图找寻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举措,使手机媒介能更加充分地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本国的媒介现实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建构本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十分迫切.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以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为理论资源,而且要以多维的文化视野为底蕴;以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以营造对话空间为批评的最佳氛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国内知名媒介品牌<体坛周报>以及全球第二大传媒集团VIACOM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媒介品牌的三大核心要指:确立媒介品牌基石,媒介品牌经营理念的形成,注重媒介品牌营销和整体包装.  相似文献   

4.
城市景观的媒介建构——以株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人文内涵,传媒成为信息化时代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重要工具,考察地理景观就是解读阐述人的价值观念的文本。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地方媒体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起对城市地理景观的媒介批评与公民维权行动,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视觉在人类感官中居于首要地位。人们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眼见为实。但是,媒介为公众制造的“社会现实”的图像与真实现实世界相当不一致。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经济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媒介为人们营造了狂欢的气氛,提供各种奇观,但似乎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真实和民主,各种偏见充斥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不得不痛苦的承认社会“真实”是由媒介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须臾不离的社交工具,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通过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现状,进而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尊重每位受众的同时,培养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它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是对受众研究中"受众中心"话语内涵的重要补充,是一种新的"受众中心"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时间是媒介存在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媒介的属性以及对受众的作用往往通过时间来体现。手机区别于传统媒介,其高度技术化的功能赋予了传播以崭新的时间语境和时间格局,并在受众的体验中充分展开。手机的时间观念、时间模型、时间方案变了,受众获得前所未有的时间自由,同时也被设置进前所未有的时间困局。手机时间,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值得研究,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与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在以数字化逻辑为基础的融媒时代,从媒介生态的系统视域出发,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通过作为交互式主体保持"学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身份张力、作为理性化主体促进"学界"与跨界之间的社会能量流通、作为话语性主体提升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的综合效应来参与公共性建构;人文社科期刊公共性建构的强化路径是以学理性批判来介入社会公共议题,发挥编辑的媒介间性作用,并在社会系统中引入期刊评价的媒介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0.
我们将"唐慧案"置于"新社会运动"的背景下,研究媒介与社会冲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以党报为代表追求的主流媒体所形塑的"公平正义"框架和以市场化媒体为代表追求的"法制化"框架是媒介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发展的结果;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对"唐慧案"的报道,反映了在针对中国底层抗争政治报道中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对于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以往的研究认为媒介在社会动员和建构集体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关于"唐慧案"的底层抗争中,媒介的动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媒介建构的集体认同更多的是媒介之间的自我认同。由于大众媒介的报道和介入,使得"唐慧案"具有的底层抗争政治的性质更加明显,大众媒介不仅仅是这场抗争运动的报道者,同时也参与建构并消解了这场底层抗争运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手机的数据功能出发,分析研讨了摄影手机在手机发展及摄影大众化历程中的诸多话题,并对手机摄影作为一种新的摄影形态进行了相关论证。  相似文献   

12.
13.
论手机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未形成“手机文化”的明确概念与特征界定。按照手机应用特点和文化形态考察可知,手机文化有以下基本特征:(1)手机文化是典型的给大众生产娱乐快感的文化;(2)手机改变了文化的传统特质,形成了互动的、非线性的开放状态;(3)手机拆解了文化的集体性而建立起了文化的私密性;(4)手机是视觉性文化,“一路观看”是手机使用者最喜欢的信息传播和审美方式,视觉化是手机传播中人/机新关系的文化枢纽。  相似文献   

14.
手机新闻客户端虽是在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闻媒体传播方式,但已经在传统媒体、互联网和门户网站均占有一席之地,其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文章结合人性化设计、新闻资讯高度聚合、交互流畅和阅读方便以及深度与速度这四个维度探究手机新闻客户端传播特征和强大发展生命力,以期对手机新微客户端的传播策略有更加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学”是本文所提出并强调的一个概念,旨在审理当下中国文学所存在的双重危机——叙事性危机与表象性危机.从学理上讲,这双重危机实际上是对文学本质的扭曲与变形,当务之急是以文学传播中的“媒介”为着眼点,寻求解决此双重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体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手机短信较好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并对传教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传播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兴起的理论范式。由于全球大众传播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传播理论经历了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并面对全球化的新发展视野。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传播学视野中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以及全球化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外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手机依赖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方法也主要采用定量研究;考察了手机依赖和性别、年龄、自尊等八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手机依赖的危害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手机依赖的防范主要从手机本身和教育两方面着手。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从生理和心理的微观层面进行,还缺乏宏观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以微博和微信为典型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历史性登场,蕴藏着诸多传播风险;从微博的风险扩散机理看,主要基于“病毒裂变式”传播机制、简化表达机制和多节点结构,微信的风险化解机制比微博更弱;典型的传播风险包括国家治理风险、社会信任风险和个人隐私风险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铲除传播风险的酿成土壤,构造风险防范的多元参与机制,发挥法治和德治的合力作用,通过加强传播风险管理实现秩序化。  相似文献   

20.
舆论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为导向。每一个舆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拓宽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手机能够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舆论的有效形成,但是也会引起社会恐慌。通过全面了解手机舆论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在与传统媒体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手机舆论监控与引导的方式,为打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手机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