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颖  刘幸娟  孙阳  沈毅 《现代交际》2014,(3):233-234
为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容纳他人程度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容纳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对17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与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和容纳他人程度总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自我刻板性因子和自我灵活性因子与容纳他人程度均不存在相关;2.大学生自我和谐、容纳他人程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自我和谐情况和容纳他人程度相关显著,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容纳他人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内蒙古两所大学35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大学生学习策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男、女大学生在学习的资源管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高、低学业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3.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4.学习策略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探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着手,为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就现实方面来说,测量了高职贫困学生的自尊、社会的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对这些学生心理的状态和生活的质量进行了反映,并提出了相关的可以帮助其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4.
追求幸福是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重要目标。已有主观幸福感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主客观因素考察,尚缺乏传播学视域中关于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阐释框架和理论资源。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质化研究方法,考察了大众传播的媒介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通过三种路径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通过媒介内容(信息)的主动使用与满足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媒介作为中介变量能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通过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进而与主观幸福感发生勾连;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如“地方认同”、“国家认同”等象征性资源整合社会凝聚力,大学生的“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男生,城镇学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易恒 《现代交际》2011,(7):83-84
本文以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关于自我关怀的理论为参照,集中分析了毛姆长篇小说《刀锋》中主人公拉里的自我建构,力图从一个更新、更广的角度来分析毛姆的作品。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拉里的自我建构是拉里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主动行为,其自我建构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一种福柯式的生存美学,即自身获得一种改造、修正,达到某种完整、幸福和永恒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教育不公平感与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裕 《当代青年研究》2008,(3):35-39,17
为探讨大学生教育不公平感与幸福感的现状及关系.本文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程度偏高.而主观幸福感程度偏低;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教育不公平感与其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教育不公平感高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更低.体验到更少的积极情感和更多的消极情感;教育不公平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现状。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河北省3所独立学院的9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结果显示,①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总体水平基本呈正态分布;②在"自我刻板性"维度上,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我和谐总体水平及3个维度上,不同亲子关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自我和谐总体水平及3个维度上,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水平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年级、亲子关系、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500名大学生的自尊和孤独进行了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尊水平在性别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孤独感在性别表现为显著性差异;自尊水平在生源地表现为差异性显著,大学生孤独感在生源地表现为差异不显著;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河北、香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多,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心理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通过对自我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Ryff等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他们采用了“心理幸福感”这一术语编制了心理幸福感量表,从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纳等六个维度测量心理幸福感。刑占军、黄立清对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中指出,该量表运用于我国城市居民时同质性信度较好,全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各分量表内在一致性系数也在067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