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以前的文化逐步思潮李云泉由于地理的和文化的原因,古代中国人曾以“礼义之邦”、“天朝上国”自居,并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明显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自视为文明中心,毕竟有其真实依据,而且天朝意识...  相似文献   

3.
元代儒学与契丹名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儒学与契丹名士张志勇观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即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文化角度看,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互相撞击、互相摩擦。其结果必然是承继其传统的一部分,同时抛弃其传统的另一...  相似文献   

4.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备件。构建和谐世界的内涵是坚持和平共处,民主公正、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相互包容。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原则,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文化上互相借鉴、安全上互相信任、环保上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史与20世纪的世界文化思潮是互相呼应的。出现在20世纪红学史上的学术思想、方法是当时的文化界、学术界所提供的,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依据现实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化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地理探险、地理学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意识在西方文化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探险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标志。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地理思想以探险为动力,博采众长,汇各门知识之精华于一身,是一门活生生的、跨学科性极强的知识体系,地理在大众中享有盛誉。十九世纪后期,地理空间逐渐饱和,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科意识增强,学科界限形成,地理思想走向保守。同时地理学与大众地理意识相脱离,其社会影响迅速下降。此后地理学一直为一种困惑感和学科危机感所笼罩,这种困惑和危机感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琉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辩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戏剧性变化,其基本走向呈“V”字型。在本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已开始了从中心向边缘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已完全偏离中心,成为非主流文化,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已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有岌岌可危之势。这一判断之所以成立,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第一,在本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挟几千年之余威,从官方意识形态到民间风情习俗都基本上囿于传统文化的宏伟结构之中,不可能很快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占据中心位置的传统文化对来自外来文化的挑战仍以“夷”文化视之即可看出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导论》的评述,揭示了钱穆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贡献:建立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特色的文化观和方法论;从中国固有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出发.探讨中国文化、文明起源的背景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突出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的融和精神;尤其是在中西文化史比较方面,反对不加分析地把中国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一古一今之别,反对以西方文化模式剪裁中国文化,阐述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道路立面景观形态有三大特色,即:亭、牌坊、关。"亭"是古代中国人在道路设施上的情感表达载体;"牌坊"是中国古人的人伦价值与传统道德在道路景观上的物化展示;"关"是古代中国军事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一建筑体,是古代中国人在军事空间意识、文化空间意识、地理生态空间意识在道路路域景观上的综合体现。中国古代道路景观的外显性特点内涵着古代中国的国家价值取向,隐喻着国家精神文化之路,彰显着古代中国意识形态控制的特殊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 是它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化根基的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又为中国人 民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使得传统意识现代化成为可能。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意识特别是传统哲学的影响,传统意识现代化又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3.
乡土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棵千年古树,它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乡土社会中。乡土社会供 给其营养,是它的生命之源,它的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这说明,文化的生成 是 由社会环境决定的,文化与社会环境是一个互构的关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所以, 没有乡土社会,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伞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许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政治观念和审美价值。伞的物态之美具体表现为材质美、图案美、装饰美、伞舞之美;伞在民俗事象中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它是中华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体现;伞被作为礼物赠送时,表达了不惧风雨、情谊长存的含义;伞在古代隐秘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体现为对天神的敬畏、宗教意识,同时它还是崇福避邪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创建面向全球化的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中,各民族文化通过互相影响、互相交流,达到融合与共同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新的差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仍在继续.这对于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一种沉重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中,我们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发展的全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与坚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积极的、生产性的重大实践,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主要表现在“结合”使“外来的”成为“中国的”,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使“传统的”成为“现代的”,成就了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成就了世界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互相成就”的角度研究和阐释“第二个结合”,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港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香港文学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在香港文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一向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又与西方文化有着内在的相通、相连和彼此交叉、渗透的一面。香港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全球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其他华人地区不可能取代的,它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学和世界各地文学的交往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香港文学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和质——香港性——定位于世界华文文学大文学圈格局之内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像汉字、琴棋书画、京剧、唐装、传统节日……这些国粹、艺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辉煌灿烂,曾为许多国家、民族、人民为之倾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华帝国在古代则是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具魅力,仍在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9.
“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希腊化文化广义上属于古希腊文化的范畴,但与古典时期的文化在地理范围、因素构成、精神实质上明显不同。它是亚历山大东侵之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汇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影响之远前所未有。它首次并最终沟通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甚至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文明源流,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在现今的中国,美术是较早地接受后现代主义的。特别是在1989年以后,人们对后现代绘画开始争鸣,认识也逐渐清晰起来,并在近几年的画坛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倾向。表现特点为:一是多元共生的趋势;二是西方中心意识的逐渐减弱;三是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四是对绘画语言的重视;五是艺术商品化急剧发展;六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即雅俗观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