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山奎 《东方论坛》2012,(3):75-80,96
卡夫卡的《日记》是进入其文学空间的重要路标,这与卡夫卡日记独特的综合形态密切相关。卡夫卡的日记具有"元日记"和"前日记"的特点,其"日记意识"与他的自我理解及对文学的理解不可分割。作为卡夫卡文学的"梯子"及"地面和墙壁",日记与他的文学构成了不确定的二元关系。《日记》也可以看做一个"大而完整的故事",在这一作品中卡夫卡对他的生活与文学的深层时空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今天被视作现代派的鼻祖,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可是在他的时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他的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创作的巨大意义。他的作品,从被看作为"非文学",到被承认为"正宗文学",最终被世人所认可,并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卡夫卡的性格和主要作品入手,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使人们对卡夫卡能有更直观、更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今天被视作现代派的鼻祖,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可是在他的时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他的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创作的巨大意义。他的作品,从被看作为“非文学”,到被承认为“正宗文学”,最终被世人所认可,并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卡夫卡的性格和主要作品人手,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使人们对卡夫卡能有更直观、更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祖,在他创作的背后,不幸的童年经历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正是他不幸的童年促使他成为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与海明威的创作具有两两对立的总体特点,本文结合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对两人的创作试作平行比较研究。卡夫卡视文学为生命,他的人物人格模糊,担任的角色具有社会制度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与它"的关系;海明威视文学为生命价值的表现,他的人物人格鲜明,所任角色具有个性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既是"我与它"的关系,也是"我与你"的关系。卡夫卡与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模式也迥然不同,卡夫卡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梦魇的世界,海明威创造了一个现实的醒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对20世纪的文学影响巨大.他之所以走上文学写作的道路,主要源于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绝望和悲观.他不仅视人生为一场无望的争斗,而且认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束缚和压迫,甚至是一个关押和压迫人的牢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选择了文学和写作,视写作为唯一的精神救赎方式,写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作家,国内对他的研究进行了二十几年,这些研究多是采用社会学、心理分析的角度。但是从性别视角的介入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就会发现卡夫卡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在作品中流露的对男权的否定和对男性主体意识的超越;另外卡夫卡的作品还体现了他尊重、认同女性的女性意识和对两性双向交流的渴望,他的作品因其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别对立的包容性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其极深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创作及理念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时期文学,许多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视作“知音”,这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20世纪,卡夫卡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他与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本文以卡夫卡畸变的性格、断裂的婚姻、偏激的遗嘱、个性化的创作方面试析卡夫卡思想的动荡与矛盾;考证《城堡》解释的迷宫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被他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又反常的世界”.“对于一个天真的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令人不安的奇闻”.而卡夫卡正是借助他作品的荒诞性和象征性,来表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的.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无望追求等等,是他的作品经常展示的内容.正如奥斯卡.包姆斯说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象征主义集大成者、表现主义先锋及存在主义引航者,卡夫卡"西方现代文学先驱"之誉受之无愧。他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文学形象,而且还解构、颠覆传统叙事美学,创新、重构了文学本质与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其中短篇小说为蓝本,从叙事、人物、主题三方面出发,深入发掘其独树一帜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死亡叙事”成就了石舒清。今天看来,它是有一定的叙事模式的,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作者在把文学内敛化、心灵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使文学停留在了自我的小世界内,形成了对外部的障眼。“日常叙事”打开了石舒清的眼界,但打开的同时,如何把认识论转化为文学实践,在文学创作中似乎仍然成为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它与"不平则鸣"一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于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来说,"气盛言宜"更侧重于散文方面。韩愈在粱肃文气观的基础上提出"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观点,在"气"与"言"的关系及如何养气等方面多有开拓,从而影响甚大。在"气盛言宜"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宋人的理解与接受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从胡瑗到李涂,不管是文学家还是理学家,在接受韩愈这一理论时都各有特色。宋人的接受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是公认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残雪是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作家中最切近西方现代意识的一位,与卡夫卡可谓相见恨晚。她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灵魂城堡式”解读,并在写作中创造性地实践。残雪对卡夫卡的接受是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合,也是灵魂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西方众多的知名作家通过文学来表现自己对人自身的思索,"文学并不是人们关心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中介和手段,所有的关注与努力最终还应回归到人以及人的生活本身。"卡夫卡在《城堡》中表露出现代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从而传达出现代人的迷惘和其生存的困境。卡夫卡认为:"生活是虚无,是一场梦,一次徘徊。"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中国想象——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细读分析,试图解答卡夫卡为何及如何想象中国以及异域想象在其作品中发挥的叙事功能问题。指出卡夫卡的中国想象不是关于中国的想象,而是关于现代官僚体制如何自我复制、自我衍生的一则寓言,是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也是关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反思。古老的中华帝国及其建造的万里长城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展开这种想象的支点。借助这种想象和表述,他成功地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逼真与仿真、叙事与反讽之间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