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红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20-23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由于著名作家郭枫先生,代表新地文学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语言文学系,盛情邀请,促使我写出这篇论文,送交大会。当台湾正在掀起“鲁迅热”,《阿Q正传》出了单行本,在刊物上重载,又收在繁体字版《鲁迅全集》印行的时侯,我将自己首次论述它的文字,在这里同大家交流,感到特别高兴。自然也多有感慨,但主要的是欣慰。要稍为细致一点谈论这个中篇小说,估计要写一部几十万字的专著。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只能写一篇文章,在介绍个人所知的若干情况的同时,谈一些对这小说的看法和有关的理论问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人间词话》这一谈了许多重要文学、美学见解的传世之作,只有几千字,很可借鉴。但长话短说就很不容易。我将尽量减少引文,材料出处也只好一概不注明。如果读者今后觉得有必要,完全可能查到我所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4.
黄建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巍巍巅峰,置之世界名著之林,也不见逊色。因此,从各方面研究、探讨这部杰作,对于解决“应该怎样写”的问题,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只试图折其语言艺术之一枝,与同志们共赏。 相似文献
5.
吴丽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87,(1)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与国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敬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在文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是当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最近,重读了鲁迅不朽的杰作——《阿Q正传》,并翻阅了有关资料,深深感到对过去在《阿Q正传》研究中的某些问题,从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只就《阿Q正传》与“国民性”等有关间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冬梧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阿Q正传》是新文学创作的丰碑,从发表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沧海桑田,世事巨变,但是,这篇作品揭示的许多问题,一直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相似文献
8.
卢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1,(3)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9.
谢德铣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3,(2)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10.
阿Q形象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贫穷落后、麻木不仁又缺乏起码觉悟意识民众的典型共性 ,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探索和思考。阿Q形象是超时代的、永恒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11.
姜良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4)
阿 Q 对于《阿 Q 正传》,既为主角,其地位自然也就显赫。因此,也就难怪鲁迅研究者们在谈到《阿 Q 正传》的人物时总把眼光移向阿 Q——独幸其一人。至于小 D 这等小人物自然就被置之九霄云外,无人问津了。即使偶尔有人提及,也不过是以“阿 Q 第二一言即蔽之。笔者以为这是学者们的一点疏忽,很想为小 D 这个人物多说两句公道话,也算作是做点小小的“拾遗”——一个不自量力的尝试吧。(读过《阿 Q 正传》的同志总不至于对小 D 毫无记忆吧,尤其是那场别具风味的龙虎斗”一定会在您记忆的汪洋里留下一轮心酸的涟漪。然而,这还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12.
齐忠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13.
陈仰高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1,(2)
《阿Q正传》的“优胜记略”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专家们已经作了研究,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意见。现仅就“优胜记略”两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三、鲁迅怎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4.
高长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戈宝权同志在评论《阿Q正传》时指出,“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那么,《阿Q正传》的讽刺特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用精炼、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勾画出下层人民灵魂的真实,是《阿Q正传》在讽刺对象上的特色。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虽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鸿篇巨制,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宰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15.
陈敬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4):37-42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16.
冯光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一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成因及超时空性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其根本特征如何?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麻木健忘”,其“实质是,弱者无力反抗,只好在精神上求得安慰”,精神胜利法是“自暴自弃的弱者的哲学”。第二种,认为“这种对压迫者、奴役者的向往和倾慕,是阿 Q 思想性格的最根本的特点,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最根本的特点”其实质“是不能实际上只能在精神上爬到压迫 相似文献
17.
陈继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18.
王慧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14-16,20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19.
试论《阿Q正传》的典型化方法顾德梅,朱耀国《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沉默的国民”作长期探究的艺术结晶,也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阿Q正传》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人物的形象,特别是阿Q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最杰出的典型形象之... 相似文献
20.
李春林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1,(1)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