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介绍在英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他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揭示战后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与当时社会风气相契合,从而在英国文坛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围绕现实主义的讨论主要有“现实主义重构论”和“现实主义冲击波”两个批评话题。由于“现实主义重构论”阐释上的困境,且缺乏新的理论信息,因此,它在文坛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而有关“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品的争论虽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但其对文学观念的发展、新变却缺少足够的作用力。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现实主义话语更新的难度如果没有新的价值原则、艺术方式与文化策略的注入,现实主义就只能在自身封闭的系统中往复轮回。  相似文献   

3.
艾伦·西利托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学界"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以塑造"反英雄"人物形象享誉文坛。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以诺丁汉工人的悲惨生活为背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为生存而不断反抗又最终妥协的"反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经“伤痕”、“反思”、“改革”文学,至80年代末“新写实主义”出现, 到90年代中期,“新现实主义”登上文坛,表现出现实主义写作的魅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星期六晚上,星期天早上》是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的代表作,发表于1958年,小说以诺丁汉郡一家自行车工厂为背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和反映了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主人公阿瑟不满现状,对现行制度和统治阶级充满愤怒情绪,他酗酒、斗殴、赌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是二战后英国重要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6.
“愤怒的青年”是英国当代文学史上涌现的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学群体。他们虽然昙花一现,并且没有造就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没有开拓性的写作手法,但是他们对于当代英国文学史的贡献却是引人瞩目和不可磨灭的,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不可省略的一章”;他们的代表作品广为人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映照了当代英国、尤其是五十年代的所谓“福利国家”的社会真实以及生活在这种社会真实中的普通英国人的广泛心理。  相似文献   

7.
摘要: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体现了剧作家奥斯本揭露社会问题、探寻真理的现实主义精神。剧中主人公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愤怒”受到社会现实、阶级对立和存在主义思潮影响,反映了战后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心声,其愤怒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及由此而形成的区域文学特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西滞重朴实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山西的文学创作代代相承———凸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创作取向。本文就90年代前后崛起的山西青年作家群的创作进行讨论,一方面指出其关注现实的取向,以及现实环境和内在文化精神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就其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弘扬和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作了分析,指出其现实主义创作的新特点。本文认为,山西青年作家群的现实主义乡村小说,是20世纪末期北方内陆乡村现实的逼真写照,在当代文坛具有自身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自晚清民初引进中国以来,历来是聚讼纷纭的话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历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的“浪漫化”与“左化”演变,其内涵逐渐被政治话语架空,遂发生变奏;与此同时,邵荃麟、秦兆阳等理论家也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80、90年代,现实主义呈现复兴之象,并在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竞争中曲折发展;而后因“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崛起,现实主义再次走向写实。进入21世纪,现实主义继续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支流“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和异流“神实主义”。回望百年中国现实主义的演化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现实主义的发展逻辑,而且也助于烛照当下的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统治下的英国被称誉为“福利国家”,其表面的繁荣掩盖了中下层人民的贫困。年轻的一代对此产生迷惘 ,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因此 ,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愤怒的青年”的作品。《露水情》便是当时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深刻地对当时的英国进行了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 ,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触及现实问题的力作。围绕这一文学现象 ,学术界提出了许多观点 ,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其一极力称颂这种文学现象为“现实主义的复归”或“新现实主义” ;其二是对这种文学现象持反对态度 ,并认为这是文学的堕落 ,“人文精神的失落”。针对这些观点 ,本文认为这种文学现象既不是“现实主义的复归” ,也不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而是现实主义按照历史的逻辑 ,在关注人类命运 ,祈盼人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走向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少数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体现了作为小说家兼诗人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分析哈代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讨论其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具体表现及其在英国诗歌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末,现实主义思想成为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主导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新现实主义思想使战后现实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引发了80年代至今20余年的国际安全思想大辩论。具体来看,西方现实主义安全思想包括获取权力均势的均势安全论、建立霸权体系的霸权安全论及谋取地缘优势的地缘安全论。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它有明显的写实成分却称为“新”,它与“旧”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哪些不同,本文将以传统现实主义作为参照系凸现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即“新”的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末,现实主义思想成为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主导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新现实主义思想使战后现实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引发了80年代至今20余年的国际安全思想大辩论。具体来看,西方现实主义安全思想包括获取权力均势的均势安全论、建立霸权体系的霸权安全论及谋取地缘优势的地缘安全论。  相似文献   

16.
论毛姆《刀锋》中的幻灭人生与真实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几位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两个文学高峰呈“摆锤状”交替摆动的局面下,毛姆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批判地汲取了前人的写作精髓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临床观察式”的小说写作模式,在内容与形式的处理上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技巧。通过解读其后期的作品《刀锋》,可以看出毛姆在经历了不同文学思潮的洗礼后日臻成熟的文学创作观: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向现代主义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中跃是近年来文坛上颇为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内容向内转,形式向外转,逐渐形成了“游戏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20 世纪中国文坛的“现实主义”,源自19 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历史阶段性的文学形态。特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接受语境,使得“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在近百年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一个隘化———转化———泛化———神化的过程。原本是一种文学形态的“现实主义”,最终被视为文学的本质及典范。当前的创作与批评应当走出神化“现实主义”的误区,创造新兴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马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出现了,但那时还没有形成自觉的创作潮流.50-60年代是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盛时期,其理论与创作都有长足的进展.70年代以来,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逐渐应用于现实主义创作之中,展现出新的面貌.它对于马华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是湖北的主流文学形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和先锋文学对湖北文学的影响尽管有限却也是存在的,湖北文坛出现了一些逸出现实主义传统和规范之外的作家,如方方、陈应松、刘继明、张执浩、李修文、苏瓷瓷等,他们既坚守了湖北文学的特色和传统,也兼具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向现代主义--先锋文学开放与包容,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出更丰富而驳杂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