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看待罗斯福在1942年6月对苏联作出的1942年内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是判断罗斯福奉行何种第二战场政策的一个关键。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早在1942年英美就完全有能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罗斯福在1942年6月的苏美联合公报中也对此作出了“承诺”,但英美拒不履行诺言,多次推迟,一直把这个行动拖到了1944年。西方的史学观点是:英美在1942年,甚至在1943年都不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能力,罗斯福不顾实际可能做出承诺,是他军事上“无知”、政治上“幼稚”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杂志1984年第5期刊载了朱贵生、华庆昭二同志的文章“第二战场与美英的战略企图”(后经补充又以“同苏联争夺欧洲——欧洲第二战场与美国的战略”为题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此文在国内第一次引用了近年西方公布的原始档案文件,对美英、特别是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企图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刻的分析,读来颇受启发。但在受益之余,笔者又感到文章尚有不足和偏颇之处,故就此提出几点不同意见,以就教于朱、华二同志及史界同行。一、美国为何在1942年最终选择了北非登陆行动? 朱华二同志在谈到1942年的第二战场问题时指出:1942年“美英政府不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在北非登陆,这是由美英垄断资产阶级政策决定的。……英美统治集团既怕苏联垮台,也绝不希望苏联迅速取胜。他们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战略,只要苏联能顶住,那么它同希特勒匪军相互厮杀的时间越长越好。”显然,朱华二同志把美英在1942年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在北非登陆的原因,归结为美英的对苏策略,即想让苏德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的政策。而笔者以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英美1942年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笔者另有专文论及(请参阅拙文(《罗斯福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  相似文献   

3.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相似文献   

4.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的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题举行会谈,得到罗斯福的同意。  相似文献   

5.
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产物,又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苏联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早在1941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问莫斯科时,就作出最近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明。1942年5月6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和华盛顿,  相似文献   

6.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在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  相似文献   

7.
开辟“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军事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处境极为不利。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尽快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减轻苏联压力,改变战场形势。但是由于英苏两国互相不信任,丘吉尔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于保卫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所以1941年英国最终没有开辟“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8.
英美横渡英吉利海峡、于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美联军配合苏联红军在欧洲东部的强大攻势,在西线进逼德国法西斯的心脏地带,使德国法西斯腹背受敌,这是制服德国的有力措施。因此,从苏联参战到1944年 D 日,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始终是影响苏美英关系的重大因素,1943年初,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出现后,面对英美政府1942年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许下的诺言,似乎开辟第二战场指日可待了。实际并不如此。那么原因何在?他们又是如何处置这一问题的?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就1943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英美军队登陆诺曼底所开辟的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条重要战线。中外诸多学者大都将它冠之以“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载入史册。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十卷第十一章的标题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1944年西欧的战事。抵抗运动”。苏联由斯·普·普拉托诺夫中将负责编辑  相似文献   

10.
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战场的开辟迫在眉睫,苏联迫于战争需要,于1941年提出开辟第二战场,英美由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再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直至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巨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时,苏美迫于形势需要,同意1944年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由此可知,第二战场是战时的苏联与英美之间关系的试金石,从而反映了美英苏之间的冲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1.
德黑兰会议前后,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是为争取美英早日开辟第二战场。随着欧洲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实力地位的提高,对日宣战成为其争夺远东利益的筹码。原子弹的使用,才使苏联迫不及待地最终宣战。  相似文献   

12.
以短见长     
【短电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同盟军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最后商定在法国西海岸的诺曼底半岛登陆。当英国首相丘吉尔将这个决定电告美国总统罗斯福后,罗斯福立即回电:"妙!"【短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仅有一个字:"妙!"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报纸的态度,真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提出横渡英吉利海峡作战的战略计划.其要旨是:以英国为基地,集中英美人力物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与德军进行正面作战,争取早日结束欧洲战争.“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通过渡海作战,美国要达到什么样的对苏目标?支援苏联、争取与苏联进行战时和战后合作,还是要在打败德国的同时也打击、限制苏联?  相似文献   

14.
苏德战争爆发,开辟第二战场成为盟国的共识.战争中丘吉尔一味推行地中海战略与斯大林要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南辕北辙,争论由此而不断,在利弊权衡上双方的心里都经历过转化;苏联据实谴责英国为地中海战略肆意拖延第二战场,就质疑是否具备尽快实现第二战场的条件问题,虽然从军备上、军事形势上、军事地理上言之成理,然而难以否认后勤准备不足所带来的难题;指责地中海战场未能起到第二战场的作用也过于苛刻;而称拖延的目的是希望苏、德双方在战争中相互厮杀从中渔利,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是丘吉尔的出发点和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5.
第二战场的开辟对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开辟打击和消耗了德军的军事力量,加强了苏美英之间的团结合作,减轻了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增强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保证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6.
转折点     
1943.11.28德黑兰会议开幕为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首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它在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上第一次协调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通过了东西方盟国联合打击希特勒德国的一致作战计划,为1944年在欧洲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基础。会议还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会议于12月1日结束。  相似文献   

17.
欧洲第二战场与英国的战略叶伯华,张毓诗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其重要的战场。关于第二战场问题。既是反法西斯联盟内部重大的军事问题,又是政治外交问题。在二战中,它一直是苏美英三国外交的主线。出于战略和政略的考虑,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对在法国开辟第...  相似文献   

18.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5分,希特勒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强烈抗议无效,于9月3日,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场的隆隆炮声,使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朝野震惊。9月1日,罗斯福在内阁会议上发表声明:“我向你们保证再保证,政府将尽一切努力,防止使美国丧失和平。”9月3日晚,罗斯福又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对于欧洲战乱,美国“这个国家仍将是一个中立国家,但我不能要求每个美国人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即使是中立者,也有考虑事实的权力,即使是中立者,也不应该要求他闭上眼睛,瞒昧良心……。”罗斯福相信,道义观念和自身利益会迫使美国最终走向战争双方的某一边。  相似文献   

19.
经过周密的准备,英美联军于1944年8月6日登陆诺曼底,登陆的规模在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戳穿了希特勒“大西洋壁垒”的神话,迫使法西斯德国在两线作战,加速了第三帝国末日的到来。第二战场象任何历史现象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联盟内部关于第二战场开辟的时间、地点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第二战场原应发挥的作用。一1941年8月苏德战争爆发至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第二战场问题始终是盟国关系中的神经中枢。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之后,苏联几乎承担着德国全部军事力量的压力。1943  相似文献   

20.
"债务"原本是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借口.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举行建交谈判就债务问题达成一个<君子协定>:美国给苏联"一笔贷款",苏联给贷款一个除正常利息外的"附加利息",以此作为对债务的偿还;建交后美国撕毁了它,举行的债务谈判破裂,两国关系恶化.重新审视历史发现谈判是美国蓄意破坏的,扔开<君子协定>重新提出明知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破裂,并借此显示同苏联关系的恶化.为同苏联建交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捡起了苏联这张牌,又从策略上考虑压下手中的苏联牌,债务问题正被当作藏起牌的手段.这策略是在建交时就制订了的.澄清债务谈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走出罗斯福"外交迷宫"的线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