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тюрк(и)一词起初是个政治术语,它来源于突厥语和蒙古语的türkün/t(o|¨)rkin/t r-gün/t rgin一词,意为“父母和妻子的亲属”、“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们的家庭”。这个术语最早用来表示构成阿史那部落主要成分的草原贵族大家族的成员。türk(t(o|¨)rk)这一族名在俄罗斯学者的著作中有各种语音形式,而在科学出版物中则偏重于其中两种形式,即:тюрок和турок。在蒙古-鞑靼入侵期间(1240~1480年)和后来金帐汗国在俄国疆域统治的年代里,出现  相似文献   

2.
苏联蒙古学是苏联东方学中最古老最有成就的一门学科,远在彼得一世时,就开始了蒙古学的研究,所以,“俄国第一部研究东方学的学术性著作”是同彼得一世的名子联系在一起的。地域的接近,俄国国家同汗国和喀尔喀,准噶尔王公们自古以来的睦邻关系、17世纪操蒙语的民族(布里亚特人和卡尔梅克人)自愿加入俄国国家、彼得一世的政策和教化活动,按照弗·恩格斯的定义,东方俄国在客观上起了共同进步的作用等。所有这一切,不仅使国家、官方对十八世纪的蒙古越来越感兴趣,而且还唤起了学术界纷起研究当时蒙古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1716年在北京开办俄国传道团和组织首批考察队对蒙古邻近地区西伯利亚和卡尔梅克的考察,使这一进步体现为具体的事业。结果,西伯利亚历史学家、科学院土米勒(Mepa)、E·费舍尔(epa)、B·M·巴库宁(aky)C·帕拉斯(aaca)等的著作,为科学地研究蒙古,首先是研究蒙古许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民族学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1(4):39-44
蒙元时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的穆斯林大批入华,因其种族繁多,语言不一,元朝文献中乃孕育出“回回”一名,以概称这时居中土的穆斯林诸族。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回回”一词的含义及居华穆斯林的族属作一浅析,认为蒙元时期除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回回人外,西域东迁的哈剌鲁人、阿尔浑人及中土境内的部分蒙古人、畏吾儿人、汉人等,也是构成当时穆斯林族群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4.
根据俄国公布的资料,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和前高加索草原的卡尔梅克人约计12800帐(据其他资料,至多1.3~1.4万帐)。他们的情况急剧恶化。据1771年10月19日沙皇敕令,废除了卡尔梅克汗国,取消了汗和总督(наместник)的称号,上谕阿斯特拉罕省长:“……务令全部卡尔梅克人一年四季皆留在伏尔加河流域山地一侧,不得迁至草地那一侧”。由于这道命令,住在伏尔加河左岸的卡尔梅克人迁到了右岸,兀鲁思领主和宰桑暂时被调往正在库班讨伐鞑靼人的、由俄罗斯人和卡尔梅克人组成的军队中。3名最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土族自称“蒙古尔”或“察干蒙古尔”。这个自称本身就反映出上族与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在土族群众中,至今还广泛地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来自蒙古人的传说。其中关于成吉思汗的部将格日利特率部来到今互助县一带,留驻索卜滩(意为“蒙占滩”),格日利特病死之后,其部属便留居下来,和当地霍尔人通婚,繁衍生息而成为今天的土族的传说,在《佑宁寺志》中也有所记载。格日利特是蒙古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里提到的“霍尔”人究竟指历史上的哪个民族,这需要由史学家来回答。但是,研究土族和蒙古族历史的学者们,无不认为土族与蒙古族…  相似文献   

6.
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嘉绒地区藏传佛教历史与地理环境关于“嘉绒”一词的由来 ,学术界争论颇多。所谓“嘉绒藏族” ,实际上是 1 954年在民族识别中将原有“嘉绒族”归入藏族后才出现的称谓。① 而对“嘉绒”一词的解释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 :“靠近汉区的山谷地区的通称。”② 从实际的地理状态来看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故而有学者认为 :“‘嘉绒’一词并非族名 ,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泛称。”③ 也有学者认为 :“‘嘉绒’表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汇合的意义。”④“在藏语中 ,‘嘉’为汉族 ,‘绒’为溪谷之意 ,联称即为靠近汉族的溪谷居民。”⑤ 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7.
Sart一词,在中世纪以来的中亚一直被广泛使用着。十一世纪以后,这个词在中亚具有了民族的意义,确指一个民族实体。蒙元以来,居住在我国甘肃中部被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环绕的山地上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人们,也曾自称撒尔塔(Sart),这个词实际上是这部分人的族称。但由于种种局限,我国史学界把这个词译作“回回”,用以指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以后以讹传讹,掩盖了它的本来面目。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把甘肃中部自称撒尔塔的那部分人识别为东乡族,又一次使撒尔塔这个词失去了作为民族名称使用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正本清源,还撒尔塔以本来面目。本文认为,撒尔塔是十一世纪以后形成于中亚的一个民族,由于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用兵西夏,安西王阿难答屯兵唐兀之地和传教等原因,中亚撒尔塔民族的一部分来到今甘肃东乡地区,以后逐步形成了以他们为主的东乡族。对此,我们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据记载,Sart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五世纪作家纳沃伊的著作中,而在更早的史料中,仅有与之同义的、显然是这个词的更完全形式的Sartaqti和Sartaul这两个词。此外,它还有一些写法,如Sartavax、Sartaqtai等。对这个词,古今中外的学者解释五花八门,迄无权威定  相似文献   

8.
卡尔梅克人是今天生活在欧洲的唯一的蒙古民族。他们大多住在里海北岸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在这里,他们建有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在自治共和国境外,卡尔梅克人还散居在附近的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等边疆区。据统计,卡尔梅克人共约17.4万人(1978年)。此外,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法国等国家,也有少数卡  相似文献   

9.
Bod一词是固有的“髓欲名”(单纯词)呢还是其后构成“随立名”(派生诃)以及何时产生这个词,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加以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即: 1)评Bod是从“出走”义的Bud演变而来之说。 2)评Bod是由国君名称转化而来之说。  相似文献   

10.
关于瑶族的族称和缘起,学者们发表过不少文章,但迄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隋书·地理志》云:“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云:“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据此,无论是“免徭役”或“执徭役”,瑶族的族称似乎都与徭役有关系。民族名称和缘起是有联系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摸索,瑶族族称与徭役有关的说法是南北朝以后学者们的一种解释,瑶族族称的出现,可以上溯至春秋之际,实与徭役无关。下面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1.
东乡族的故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政府所在地是锁南坝(封二图1),族名“东乡”一词即来源于原故居地临夏(河州)之“东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总人口数近28万人。现在除甘肃省外,新疆,宁夏、青海也有居住,但一般认为东乡人是甘肃省的特有民族之一。关于其族源,一主蒙古为主说;一主中亚穆斯林之说。本族一些知识分子目前倾向后说。 东乡族与四周的回、汉族有长期的经济联系和往来。关于其风俗、往日描述者常有“近似回族”之说,但如从民俗学的视角作科学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举族不仅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对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有过一定影响。其中张门门宦(封三图7中坐者即为其教主张明义)、胡门门宦、白庄门宦等派系即为东乡人首传或创立。所以宗教对东乡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13.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有机会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作客,你便会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看见两根高高栽立着的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 玛尼宏通常是指顶端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以及拉扯在两杆之间的细羊毛绳上悬挂着的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面小旗  相似文献   

15.
丁瑶 《民族论坛》2013,(9X):47-51
"ethnicity"一词在中国多被译为"族性"、"族群性"或"民族性"等,这几个词条在当前中国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率高,使用次数多。但是学者们对于"族性"具体含义的理解却是从者如云,新见迭出。本文对涉及到"族性"一词使用的论著进行了简要梳理,并认为族性的具体含义应是一个族群不同于其他族群的性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ethnicity"一词在中国多被译为"族性"、"族群性"或"民族性"等,这几个词条在当前中国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率高,使用次数多。但是学者们对于"族性"具体含义的理解却是从者如云,新见迭出。本文对涉及到"族性"一词使用的论著进行了简要梳理,并认为族性的具体含义应是一个族群不同于其他族群的性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元代译作“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歹”、“外刺”等;明代译成“瓦刺”;清代至今常译作“卫拉特”,亦有译为“厄鲁特”、“额鲁特”、“猥刺”者。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相对于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蒙古而言,史学界又称之为“西蒙古”。国外称其为“卡尔梅克”,至今还有其不少遗裔。  相似文献   

18.
迁徙和城市化是族际交往集约化的动因城市化和迁徙,这两个合乎规律的在客观上相互联系的过程,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也涉及到民族关系这个领域。近年来,苏联学者们不止一次指出,居民的迁徙既同民族过程又同族际一体化有着密切的双向联系。从广义上讲,“迁徙”一词表示居民的空间位移。居民的迁徙基本上符合全社会的经济利益,体现着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特点。在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居民迁徙所带来的民族方面  相似文献   

19.
清初蒙古八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十一旗”的问题 《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二月丁亥条记载:“编审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共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三名,分为十一旗”。这十一旗是指蒙古八旗和古鲁思辖布一旗、俄木布楚虎尔一旗及耿格尔同单把共管的一旗。古鲁思辖布等三旗共有9,123名壮丁,占此次编审壮丁总数一半以上。有的学者认为:“这三旗肯定仍然隶属于原有的八旗满洲之下”。这一看法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20.
布里亚特人     
居住于贝加尔湖以南和以西地区的蒙古族。根据1689年尼布楚条约,由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在语言、历史、生活环境和经济形式上,同外蒙古和东北各省蒙古人以及卡尔梅克人(卫拉特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为蒙古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