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戴贝钰 《现代妇女》2013,(11):17-18
“儒”、“道”和“释”三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代表,各有其内涵与意义,三教各有不同,又互有相同之处,在历史长河中兼容并包,共存共进,融合吸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可见,中国文化有着和谐宽容,兼容消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蔡桂如 《现代妇女》2013,(12):I0052-I0053
泰州哲学思想中的“万物一体”生态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也是泰州区域优秀文化的突出体现。泰州区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派的生态思想,尤以儒派之一的泰州学派生态观最为鲜明。泰州学派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想主张,升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也形成了鲜明的泰州地域生态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儒、佛、道三教是长期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佛教的传入对于道教和儒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三教之间虽然互有矛盾,但是三教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对于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帝王的统率平民和管理臣下都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死问题是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都会对生死作认真的思考。儒、释、道三家对生死有着各自的理论观点,也进行着相应的实践,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死进行了诠释,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影响着中国人对生死的看法。本文就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进行探析,以便于我们对三家的生死观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古代人们把胡须美的男性称之为“美髯公”。现在人们也有“男儿无须不美”之说。因此,胡须对于男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传达个性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当代所谓儒家文化涵义较广泛,它不仅仅指孔孟之道,而是包括儒、道、释合一,并杂糅以法家、兵家、农家等诸学派的一种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各方面,这些都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是企业文化的最核心部分。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中至关重要。一、儒家文化为东亚各  相似文献   

7.
南诏国时期,宗教信仰形式较为复杂,不仅存在原始宗教,而且受中原文化和地域交流的影响,儒、佛、道三教也深深地影响着洱海地区意识形态的发展。在这里尤其要谈佛教,特别是佛教密宗对南诏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佛教密宗(以下称密宗)对南诏国的影响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阶层所需求的意识形态,而是已经上升到统治阶级用来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义上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吉祥图案、龙凤纹样、象形文字、中国红、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木版年画、戏剧脸谱、景泰蓝、剪纸、皮影、瓦当、画像石、太极、岁寒三友……这只是从其“形”与“色”的外在表现上的认识,而要从其内在表现上加以理解,则可以涉及到中国画的气韵、神韵、意境等,以及传统元素所隐含的道、儒、佛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认识到这三种要素,才能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展示传统审美文化理念与现代书装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源渊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哲学。在我国古代的哲学宝库里,早已蕴涵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观念。儒、佛、道等诸家学派都对此有精辟的阐述和见解。 以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难以分解,“天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早己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儒、释、道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而儒道文化作为中国本土产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从对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神的分析入手,找出儒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进而追寻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追溯中国茶道形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唐朝,茶圣陆羽是“茶道”创始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是独尊儒学的,道教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佛教在唐朝时从印度、天竺等国度传入到中国来,因此,从时间上看,中国茶道的形成也与佛、道、儒这三家思想有着密而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茶道处处体现着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中国茶道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也就是说:把中国茶道比作棵树的话,儒家是中国茶道的主干;道家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则是中国茶道的绿衣,有这些精髓的思想贯穿于中国茶道的之中,使中国茶道成为佛道儒家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一个宗教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1、必须具有与神圣有关的信仰与仪式。2、必须具有一个由具有相同信仰和仪式的人所结合而成的道德共同体,即通常意义上的教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如同西方基督教那样严格符合标准的宗教团体。但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历史环境的不同,我们常常把中国古代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亦称为宗教。  相似文献   

13.
李贽的"童心"禅,以佛学为根砥;在佛学之中,又以禅学为路径。他不仅将佛教的出离生死的宗教诉求视为学问之归旨,更将儒、道两教也一概纳入此中。而在方法论上,则将禅学的直心而动,作用即性等特点,从丛林禅院推及俗世人间,欲建立一囊括三教的"童心"禅。此"童心"不仅在于真性真情,而更以其禅学之"真空"为渊源。或以为李贽是单纯在学术思想的层面,来借用禅学的思维方式,则对他思想中的宗教性质太过忽视,也不能理解其学说何以如此炽烈、决绝。  相似文献   

14.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一萱 《职业时空》2013,(6):109-111,114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自古以来,服饰就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所谓“衣披天下”、“衣锦还乡”都说明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悠久和业绩辉煌。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地位,把服饰的实用功能深化到更高级别的功能,服饰除能蔽体外,还被当做分贵贱、别等级的统治工具,成为等级社会鲜明的形象代言人。  相似文献   

16.
陆明君 《公关世界》2016,(24):90-95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其不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与书体的演进中,愈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在内涵上还融汇了儒、释、道等传统哲学及美学思想,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今天,书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同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顾怀平 《职业》2023,(4):23-25
“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职业学校“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与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密切相关,不同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对应的实施路径不同。本文以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分析了“三教”改革实施策略的设计原则,阐述了“三维六径”的“三教”改革实施策略,对实践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的内涵,其实就是以儒、释、道为主要建构的国学系统。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方面,学习研究民族精神,从人生,政治等方向慢慢感悟。  相似文献   

19.
江湖     
儒与侠,是古代士人生命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春秋战国,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儒,最终踏进了庙堂;“当乱世则辅民,当平世则辅法”的侠,则活跃于武林。他们生命形态的飞扬激越,千载之下,依然令人怀想。  相似文献   

20.
成北 《老年人》2009,(9):22-23
有一位学者,他把总结、研究我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一生的追求和使命,主持整理和编纂了超过10亿字的古代文献;因为最早研究宗教,他被毛泽东称为“凤毛麟角”。耄耋之年后,他又不顾年迈体弱,担任了我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公益广告代言人,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奔走呼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