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物,记载着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高速推进,伴随着城市产业格局的不断更新调整,旧工业区在城市改革进程中显得格格不入。大批工厂搬迁合并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存.但是由于关注度不够,这些工业遗存正在不断消失,因此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文章综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构成和价值,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指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面临历史文化价值观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以及保护主体缺位和资金缺乏的挑战;通过加强工业遗产宣传与知识普及、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的研究与制定、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规划制定等措施来保护工业遗产。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又称工业文化遗产,广义上讲,指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一切遗存。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制造加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工厂。这一时期兴建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厂房、车间,其中的设备及其产品几乎都是近300年内被发明出来的,是工业社会的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的创造发明,它反映的是历史、是社会、是文化、更是政治。在历史上,许多城区是围绕工矿企业形成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城市都在设法搬迁位于市区内的工厂企业。在工厂搬迁、设备更新改造中,许多有典型意义的厂房被毁,旧设备被当成废品卖掉。或者说,在全国都在改造旧城建新城的高潮中,如何保护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历史遗产已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各国普遍开始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采取各种方法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业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它是否有保护(存在)的价值?对此,可有如下的理解,即工业遗产作为反映历史阶段的物质遗存,它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价值。首先,工业遗产是历史的实物(物质)遗存,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某一行业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某一历史阶段的技术和生产水平。它揭示了人类在近...  相似文献   

4.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20世纪末以来,工业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记载工业文明历史的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具有历史、科技、美学、经济、教育和精神等价值.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包括将工业遗址改建成博物馆、改建成景观公园和综合开发利用三种典型模式.尝试界定了中国工业遗产的内容和时间范围,剖析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超前性和复杂性特点,提出了我国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几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梳理在历史推进的各个阶段,不同国家地区对工业遗产保护作出纲领性国际准则,在国际化背景,浅析中国工业遗产缘起及现状,简要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代社会以来的工业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具有了独特的社会记忆价值和人类生活史意义。为了抢救包括中国工业遗存在内的人类工业遗产,就必须从社会记忆和生活史的理论与方法论视角上加以研究,并努力发掘出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而实施社会建构主义精神导向下的一系列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8.
运河江南段是中国近代以面粉、棉纺织、缫丝、丝织为核心的民族轻纺工业的发祥地与分布中心,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常州作为运河沿线的工业名城之一,工业遗产丰富。文章梳理了常州的工业遗产信息,分析了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从视觉隐喻的视角对常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构意见。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哈尔滨作为黑龙江东北老工业基地,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有着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同时它还是全国十大缺水城市之一。以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提出的《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为依据。界定中国水工业遗产的范围,并且立足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国内兴起的工业遗产保护浪潮的现状,从哈尔滨城市本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以及哈尔滨水工业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中,水工业遗产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利用水工业遗产所具有的广泛的历史、文化、科技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探讨在哈尔滨重视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哈尔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健康观念不断增强,葡萄酒庄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遗产保护为视角,重点从朗格斯酒庄和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研发基地的历史沿革、遗存概况出发,通过资料的分析和工业遗产实录,研究葡萄酒庄园规划设计基本原则,阐述目前葡萄酒庄园规划设计研究策略,强调葡萄酒庄园规划设计中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和遗产保护有效结合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工业旅游,促进城市文化经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二代"市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二代”市民化主、客观条件的描述,认为“农二代”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但“农二代”在市民化道路上还存在着种种客观障碍。事实上,“农二代”市民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结合“农二代”的主观意愿,提出了一些制度创新与政策改革的相关对策,以拆除阻碍其市民化的篱栅,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产业共建是同一产业跨区域布局,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汕头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两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差距明显,合作空间巨大。近期两市政府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因而挖掘出适合两市进行共建的产业,科学合理地在两市布局共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具有现实意义。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和区位熵测算是比较成熟的衡量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实证研究方法,经过测算发现,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深汕两市共建的"基础扎实"产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是适合两市开展共建的"潜力巨大"产业。  相似文献   

15.
城市也可以像产品一样通过品牌塑造来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优秀、独特的城市品牌必定是能够得到顾客内心认同与理解的品牌。本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对545名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城市顾客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品牌的两个构成维度——城市基本功能和城市情感认同,都会对顾客的城市品牌感知产生促进作用;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经济功能、游憩功能、文化功能这五个城市基本功能对顾客城市品牌感知的影响程度不同;整体而言,城市情感认同维度比城市基本功能维度更能对城市品牌感知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在近现代工业化历程的两百年间,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加剧了工业社会中的人对"无家可归"的忧虑.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引发普遍价值的抽象性与人类工业生活实践的具体性诘问、同一国家或民族文明内部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引发传统断裂与信任缺失,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体系内部诸因素如伦理、经济、政治、法律、宗教与技术之间的价值冲突,它们构成了工业伦理的基本问题.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伦理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实践伦理,工业伦理必须更新理论形态、深化理论内容、发展理论结构,方能为处理人类工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及伦理困境提供价值判断与选择依据、行为规范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北方民族,在缔造自己民族的同时,也创造了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尤以敦煌莫高窟和秦始皇兵马俑最为突出。在外来强势文化不断的冲击下,加强对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密切关注传统文化的嬗变实属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9.
解说、展示是ICOMOS《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2008)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也是当前国际遗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宪章对于解说、展示概念的界定依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进而,通过引入宪章编制过程中的7个文本,并回溯其中所涉核心概念的演变情况认识到,两个概念从数量的变更到遣词、详略的调整乃至文本中位置的确定,都屡经斟酌。探究概念演变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可以清晰地看到,宪章最终概念的界定虽仍差强人意、值得商榷,但已尽可能全面地吸收遗产及其相关领域的认识。最后,针对两个概念的不足,本文提出建议以完善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