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关于专家治国论的专家主体,学界有三种不同理解:一是认为专家仅指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二是认为除了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外,还包括社会科学专家,特别是经济、管理专家;三是把专家等同一般知识分子.治国专家从科学家、技术专家扩展到社会科学专家乃至人文知识分子是唯科学主义不断扩张、工具理性不断渗透和社会技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华苏联专家曾是中苏经济关系的纽带.然而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国国内政策的左转,苏联专家在中国"大跃进"的特殊年代里已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中国已培养出一大批可以代替苏联专家的人才.中共已做好了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苏联专家的撤走和中国自力更生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自此改变了依靠苏援发展中国经济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是实施改革开放的两支重要人才队伍。建国以后,由于没有在理论上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导致在实践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摇摆不定。"文革"结束时,知识分子的整体价值和社会地位跌落至历史的低谷。而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也是建国以来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邓小平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人才资源战略的高度,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解决了知识分子问题;推动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凸显专家型管理者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由此开始了向知识型社会、管理型政府的转型,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党的"十二大"确定的20世纪末奋斗目标奠定了雄厚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事制度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治国理政人才的培养是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环节。对经过长期斗争而诞生的新中国来说,社会自然无法为它提供大量的治国英才。军队作为社会中的先进组织,在长期的斗争中锻炼了军队干部管理国家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的干部,成为治国理政人才的策源地,为新政权的运转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新中国国家政治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分子与"乡间"的疏离也进一步加剧,站在21世纪20年代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仍能够听到"乡间"对知识分子呼唤的回声.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党把知识分子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把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作为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本文认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新世纪知识分子政策新构建的时代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新世纪知识分子政策新构建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知识分子的新变化是知识分子政策新构建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识分子政策新构建拓展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在农村破产的历史背景下,滥觞于2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迅速走向高涨,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自由知识分子,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广大农村,对风行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考察和评议。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乡建运动,但自由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的传统,促使他们在详细考察中国农村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破产的原因进行了学理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以《独立评论》周刊为平台,探讨自由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观,对于把握其政治主张和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联社会主义所走的弯路及其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过程持技术专家治国论的态度造成的。这表现在对非物质财富生产和建立完全不同于已有经济宏观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上面。技术专家治国论的实质在于,认为经济“社会主义化”的最重要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的技术要素,实际上对人的发展问题注意不够,限制非物质财富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脱胎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经历了多次转型,知识分子自身对其角色的认知也发生了数次变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必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变迁、国家建构、知识生产为主线的分析框架下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社会角色认知的变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真理探究者的身份日益增强,知识生产者数量逐渐增多,而知识生产观察者的数量不断减少,年轻学者知识生产者的角色认同度较高,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场域逐渐形成;技术专家与价值倡导者角色在时间维度呈现增长势头,但年轻学者对此角色的认同度不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同类型政治学者共同关切的理论命题。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是社会变迁逻辑、国家建构逻辑、知识生产逻辑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纷纷把目光转向农村,促使2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不断走向高涨,受此影响,农村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自由派学人,基于对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探讨,对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村教育思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农村教育思想。以《独立评论》为切入点,探讨自由知识分子有关农村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不仅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30年代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也可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9.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