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群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公众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也存在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参与途径不畅、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层次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需要采取培养公众生态主体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健全相关制度、激发社会组织作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参与行政决策的含义和价值入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和实践,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程度不高且法律保障不力,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领域有限且介入时间较晚. 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法律路径,即明确公众参与制定行政决策的合法地位和公众参与实施行政决策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愈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一个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的整体,并且执行力大大提升。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制度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统筹推进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关键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最高成果和最高表现形式。在生态文化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生态文化素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6.
作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文明制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统一性和贯通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出发,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根基。从过程解构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蕴含内在的实现机理,即生态文明制度在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中生成演化,在制度替代与制度互补关系的优化组合中高效运行,在生态文明制度内部以及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耦合协调中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高质量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重适配的制度体系,推动制度衔接整合,提升制度协同运行效率,增强制度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来统一考虑,将资源的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出一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综合研究分析了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的不足和问题之后,提出转化以GDP最大化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新面貌,以及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生态危机。摆脱这种危机,需要改变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式及其价值主体意识。这一价值主体意识过于强化人的权利和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宰地位,而忽略了人类应该担当的生态责任。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生态困境。要解决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加强价值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建立落实价值主体生态责任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十九大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公众的参与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在积极发动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发挥新媒体协商平台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回应能力,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公众应借助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环保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聚焦作用,推动环保组织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1.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刻的哲学、时代、经济和政治根源。应通过一系列与保障公众知情权相关的制度创新、设施及组织建设和观念更新,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既是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结果,也是各种文明协调共生制约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包含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何等程度,人类自身永远只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在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类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它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正逐步进入低碳时代,低碳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而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也存在着有利条件和机遇。文章认为低碳发展方式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生态主义伦理观的提出,要求中国的自然资源法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文章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生态文明与法学理论为契合点,分析了中国自然资源立法的现状,并充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以资源型社会为基础,提出了完善自然资源法的相关措施,从理论上为自然资源立法在困境中寻找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美为主题,研究生态审美的范畴和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感享受,以及生态美的创造、发展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领域。生态美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和关系,是和谐生态关系、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服务和生态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形式美、关系美、过程美和功能美的有机统一。在相关概念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美学理念在生态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观点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认知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而这三者又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因此,把普及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来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被追诉者的知情权是指被追诉者对公安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依法享有的了解案件有关情况及法律依据的权利。被追诉者的知情权是其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基础,体现了被追诉者的诉讼主体地位。充分保障被追诉者的知情权,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和诉讼民主。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资源.语言资源是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语言资源具有可利用性、不可替代性、普世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语言资源是语言生态的构成基础,语言生态决定语言资源的存在方式.珍惜语言资源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扬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作为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不断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