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价值。孝为人伦之首,百行之原;孝为齐家之宝,处世之本;孝为治国之道,和谐之基。孝的内涵表现为孝养、孝敬和孝谏。从现代意义上讲,孝的首要内容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其次是忠于事业和职业;再次是忠于家庭和他人。可谓是大孝孝国家,中孝孝事业,小孝孝父母。当代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华民族所具有丰富的孝的思想资源,对于当代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孝的家庭美德教育,对于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在多方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和产生的,涉及主体的存在性、对象的条件性和现实的有效性。就政治认同对象而言,其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绩基础(政治行为及其绩效)、制度基础(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理念基础(政治价值理念)。三大基础分别对应着政治认同建设的三大关键问题:利益共享、制度正义和价值共识。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对民众政治认同带来的深层影响,从政治认同对象角度出发,围绕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价值共识三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面临的困境,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孝"缘起于原始社会,在远古社会已出现了"孝"的萌芽.孔子把"孝"纳入了他的"仁"学系统,对"孝"做出了伦理价值的规定."孝"涵盖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意.以后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打破了"孝"的血亲关系的限制,"孝"不止是孝亲,也包括了对非血亲老人的孝顺,赋予了"孝"的普遍意义,儒家孝文化形态得以形成."孝"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4.
"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其中的父母与儿女代际间的社会契约法律关系.而且,这一契约关系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这一契约关系在古代传统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有着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以为,孔子在忠孝冲突时主张"孝"的优先性。本文通过分析孔子时代忠孝冲突的典型事件,考察了当时的精英以及孔子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特别是孔子在《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论狱"中强调"忠"(或说对"孝"限制)的态度。本文认为孔子在忠孝关系问题上并非单向度强调"孝亲"的优先性,而是语境化的"时中"处理。  相似文献   

7.
当今之乱象,社会已形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近200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疏忽和破坏。都大声疾呼要恢复传统教育和圣贤教育,能有这样的共识是中国乏幸、民族之幸,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前最紧迫的应从何处入手?应从中国文化的根入手,但是根又是什么呢?古大德早就告诉我们了,中国文化的根是孝。《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①当前,学习和落实中国的传统孝道思想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发轫于夏商,奠基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所推崇的道德规范。孔子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以"仁"作为思想的核心,同时将"孝"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孔子的孝道观包含着养亲、敬亲、谏亲、三年之丧尽等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其中的一些积极观点对于当代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代际关系、传承中华美德、提升思想品德都有值得借鉴的价值,但是将孔子的"孝道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也需要剔除糟粕,依靠协同推进、个体努力才能优化大学生对"孝"的认知与践行。  相似文献   

9.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关于"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意识是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群体特征和人性,而又必须在群体生活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孝与慈、礼、仁、忠联系密切,相互构发。依据伽达默尔关于"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的见解,分析了"孝"思想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美术弥漫着"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从"革命悲剧"到"悲情悲剧"、从一元化崇高悲剧到多元悲剧形态,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性呈现了一个从独白到缩减,再到衰竭的弧线式下降状态.中国当代艺术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后悲剧时代的人文书写问题.人类的存在状况永远存在着多元价值的悲剧性冲突,如何图绘与表征这些冲突则是艺术一项挥之不去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