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需要与认识     
人为什么能发生认识?人为什么进行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如果不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不管它同唯心主义的争论表现得多么激烈,最终仍然无法击败唯心主义,因为它没有从“大前提”上冲击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把“意识”、“认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看待。”恩格斯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认为“意识”“认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认识的“起源”,却没有正面回答“人为什么能够发生认识?”或“人为什么要进行认识”。现代认识论的研究,应该把问题的答案沿着恩格斯的方向向前推进一步,这样,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应该是:“需要”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要充分发挥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的理论,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他们的观点是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重视能动性,但它不承认主观对客观的依赖关系,只是抽象地、歪曲地发展了认识的能动方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只看作对于客观事物的机械的直观,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因而使人们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主观能动性问题。他指出:“哲学家们只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以及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哲学界一直缺乏具体的分析,一般都毫无区别地把它归结为唯心主义,把哲学史上的那些不可知论者也一概斥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家。苏联出版的哲学书上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哲学书上也称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笔者认为,把不可知论轻易地同唯心主义划等号是不妥当的,有必要对其作出具体分析和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谨从这方面作一点粗浅探讨,期望得到哲学同行们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4.
在谈到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时,哲学界总是将其归之于唯心主义行列。以前出版的哲学书上如此,近年出版的一些哲学辞典上仍然毫无例外地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论。”我们认为,简单地把不可知论等同于唯心主义是不妥当的,有必要提出来商榷。 众所周知,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世界可知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一种哲学理论,它割裂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列宁说:“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就是自在之物、‘自在客  相似文献   

5.
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但不是一堆梦呓乱语,它往往有着“积极的和世俗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1页)。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上看,它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  相似文献   

6.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都可根据它们对于“观念”和范畴——即使它没有“观念”那么重要——的确切定义而区别开来。明言之,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里,绝对的非物质存在在本体上是先于可感党经验的变化着的世界的;在近代唯心主义体系中,精神要比物质更为重要;或者说,主体或精神,要比客体更重要。虽然各种唯心主义体系都把观念放在第一位,就此而言,它们被正确地归并为一类,但是显然,它们对“观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列子》,内容相当庞杂。其基本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其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和古代科学思想资料。把这些东西从它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剥离出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给以适当的分析总结,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有益的。《列子》的《天瑞》篇《汤问》篇中有关宇宙问题的一些看法,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所以有些哲学家,对于人性的问题便做了专门的阐发,并成为自己的政治观和伦理观的基础,特别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更是把它做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人性”,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最初只是指人的自然属性而言的。最早把“性”做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伦理范畴提出来的,就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即是说在人初生之时,其性相近,以后由于环境和习俗的影响,才有了差异,这就明确地指出了,人的后天习俗行为,对人性的影响作用。孔子把“性”作为一个与伦理规范相联系的命题提出来,说明了人类认识领域的扩大与加深。它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问题的开始。从天命观发展的角度看,这也标志着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有关洛克“两种性质”学说一直是学术界引起争论的问题。目前,人们似乎已经在某一基本点上达到了统一,即认为,原来把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说成是唯心主义的那种观点也是机械的和片面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看到人类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把主客观关系看作是单纯的机械的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唯批》中,从哲学的两条基本路线出发划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两个派别,明确提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概念,把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哲学思想的共性归之于“哲学唯心主义”,并正式命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中国学者李醒民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即“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所指人物相同,但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截然相反。“批判学派”的提出,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突破的开端,由此展开了“批判学派”五位代表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明末清初学术文本和学术思想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特征出发,通过对《不得已》的考察,探讨了西方宇宙论对儒家伦理的威胁。历法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传统科技却对此束手无策,与先进的西方历法会通是唯一选择。引进历法就必须引进地圆说,引进地圆说就必然对传统儒家伦理造成威胁。在面对西学冲击时,儒家文化是否应改进和怎样改进,当时存在分别以杨光先、康熙和徐光启为代表的三种态度。杨光先的态度是保守且不符合现实的;康熙的态度明为调和,实则倾向保守,其做法亦难以实现;徐光启的态度是积极且可取的,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受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启发,作者结合多年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推出一个链接读写,输出为导、以读促学的三步教学策略,以实现英语学习链的全面连结,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改善中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有限英语能力现象(LEP)。该三步依次为:优化阅读输入、及时的高强度写作输出、样本分析评价与提高(教师、同伴、自己)。同时建议中国英语教学课堂及课程设置中对输出特别是书面输出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09,(8):43-43
近期,美国可谓世界之焦点,金融风暴后,又袭来一股甲型H1N1型流感,美国能否经受住这场考验,成为全世界关心的话题。移民专家表示,以费城投资移民项目(宾州项目的前身)为例,目前的模式已经运营了三年,其通过率为100%,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申请人已经被解除了条件限制,目前,美国投资移民项目已进入办理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4.
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明喻和隐喻在句式上的相互转化.从实用性和趣味感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俗易懂地把明喻和隐喻的相互转换过程进行科学的演绎,对深入挖掘修辞知识宝库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销售人员已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如何加强销售人员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销售管理工作中,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 ,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 ,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 ,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 ,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一项生活方式调查,香港已经取代东京坐上了世界上最昂贵城市的交椅,该调查同时显示生活成本最昂贵城市与最低廉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根据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公布的调查,莫斯科挤到了第二位,东京则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8.
归化、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归宿 ,源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显著差异 ,并主要由目的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所决定。归化、异化是有阶段性的 ,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翻译的走向。归化、异化翻译对中国新思想输入和汉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归化、异化翻译不是绝对的 ,只能是部分归化 ,部分异化。在翻译中有意译也有直译 ,既要求同 ,也要存异 ,既要忠实原作 ,又要有创新 ,归化、异化两者对立统一 ,是翻译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陈述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是大多数刑事案件的启动器,对于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犯罪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被害人陈述真伪并存,必须严格审查。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审查其他证据相比不够严格与全面,容易使被害人陈述被轻信,导致错案。运用证伪思维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被害人陈述进行审查,可以更好地全面认清被害人陈述,并对促进我国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大学生"快速适应"的策略性建议,供大学生、学生家长与学生管理干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