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斯纳是当今美国法学论坛上少数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法律的经济分析》迄今仍是西方经济分析法学的最权威性著作。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法律现象背后所深藏着的经济原因,并坚持效率应当被看作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的效益价值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是法学研究理论领域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法律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律经济学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兴交叉性理论学科。尽管取得了方法论和价值分析上的许多革命性成就,对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法律经济学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法律经济学发展的未来路径就是对这些不足进行超越,不断增强自身的解释力。中国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法治实践在深受法律经济学影响的同时,也将有力促动法律经济学的崭新发展,从而构成法律经济学的"中国运动"。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中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迎来了一个“司法技术重构的时代”.作为中国法学流派之一的中国法律方法论,在司法的技术观照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相关的不足,努力实现自身从对司法的技术观照转向对中国现实司法的理想建构,则构成了克服相关危机并实现研究深度展开的一个基本转向.  相似文献   

4.
法律方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法律方法概念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是建立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法律方法是方法论中的特殊领域,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原则、规则与程序本身就是维护权利、保障秩序的方法,所以法律方法是" 方法"中的方法;法律方法既强调了对法律规则与程序权威性的尊重,又必须是对规则的灵活与智慧地运用.各种法律方法,我们在对其研究的时候是单独的方法,但法律人运用的时候却是综合性的,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方法的实质是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概念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法学(律)方法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亦成为学界争论颇多但尚未达成基本共识的问题。在法学理论界,存在着对这一问题的多种看法。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观点可知,在区分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的同时,亦要将法律方法与法律方法论、法学方法与法学方法论区别开来,由此才能厘清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应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法的方法"来统摄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法的方法"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4):86-89
法律渊源理论可以区分为法律形成立场和法律适用立场,前者具有为立法者和立法活动提供思路、帮助认知法律、进行法学研究的功能,后者具有对法律实践活动尤其是司法裁判活动提供最直接的指导、补充和丰富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两者区分的原因在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是法律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不同法律思想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宪法方法论之觉醒——由合宪性推定说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对于诸多宪法事例的分析逻辑可以窥见宪法方法论的贫瘠.虽然法律方法论具有一般法学方法论的诸多通性,但其仍不能替代宪法方法论.通过对合宪性推定方法的认识,可见宪法方法论具有本体性价值.宪法方法论的存在根基于宪法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性.宪法的特性决定了宪法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之不同.宪法方法论的缺失将对宪法功能的发挥起到制约作用.宪法方法论的觉醒将使宪法更加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往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立场都是相同的,但两者所持的法律观明显有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立场只能是怯律"的立场,而非"法学"的立场,有关方法称谓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法律观的争论.可见,"方法"称谓的争论所引发的是方法论的争论以及法律观的争论,由此,这场"方法"称谓的争论可能会催生出中国法学流派化的法学研究现象.  相似文献   

9.
马丽娅  宋雷 《学术交流》2012,(Z1):84-86
法律翻译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才慢慢发展起来,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使得一些学者一直聚焦于法律翻译实践,法律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缓慢。本文在综述我国法律翻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视角即"原型-模型",进而对该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翻译理论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最后本人通过例证从词汇,结构和权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适用性,为完善法律翻译在理论方面的不足贡献绵薄之力,使其更好地指导法律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马春婷 《社科纵横》2007,22(1):40-4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理学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同学者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章从对中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中得出道德与法律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其对于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律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首先概述法律语言学的兴起,总结出国内外界定法律语言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学术观点(即法律属性、语言和法律的关系、法律语言的研究素材三个不同的研究立足点),综述法律语言学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多元的学术视角即综合运用修辞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厘清国内外法律语言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语料和研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最后,从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实践与应用等方面展望中国法律语言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法律语言学综观研究旨在帮助国内法律语言研究者和语言学学者了解法律语言的研究状况,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法律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加速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秦伟 《浙江学刊》2005,98(6):26-35
从学术史的视角来看,一门学科是否成熟与其方法论的完善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方法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门学科能够研究什么和不能够研究什么,决定了学科的视野与深度.行政法学方法论最初以行政行为形式论为主,形成了法治国家的基本架构,适应了学科的独立与行政法制建设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日显其不足,为此各国进行了反思与重构.中国行政法学界对方法论问题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本文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课题,期望能够引起学界回应.  相似文献   

13.
法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法学研究者在温室气体减排、限排和封存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国内外能源法的比较研究、依法监管碳排放权与温室气体排放、探索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相关法律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学者认为应加强法律建设,提高应对能力。此外,我国学者还就气候变化对海洋、航空等方面法律提出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威  钱泳宏 《社科纵横》2004,19(1):53-54
法律学与经济学在始于上世纪 70年代的相互融合的运动中 ,各自以对方的经验规律与研究方法诠释自身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性和实效性 ,使法律学与经济学领域在方法论上开辟了全新的天地。本文主要依托“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旨在分析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当前研究状况 ,并以公平与效率为切入点 ,试以评析其对我国当前法治改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基督教教义孕育了现代法律的理念,已成为法律历史学家和法律社会学家共同的看法。在16世纪以前,宗教、道德和法律混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16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理智的开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的世俗性质日见突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由显性转向隐性。即使如此,现代法律制度也无处不显示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研究阐释也进一步证成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6.
到底什么是"法律实施",哪些行为、哪些社会结构属于法律实施的范畴?中国法学界对此莫衷一是.法律实施这一概念经常与法律运行、法律执行混用.媒体报道和学术论文中都偏好用法律实施、法律执行等词语作为标题或者关键词,但是这些词语的混用、滥用乃至误用也随之而来.到底这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汉语中的这三个概念,在西文中有着哪些近似或者易混淆的概念?本文试图指出法律实施在法律运行框架中的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语境,依据法学研究中科学概念界定的基本方法论,对一些错误的概念及其应用提出了相应批判,并讨论法律实施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超越解释——对疑难案件法律解释方法功能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解释方法能够为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思考方向,并为判决结论提供论证。但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并不确定,方法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效力位阶,这些局限使其难以保障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由于在疑难案件中法官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裁判具有决策性质。为了增强裁判的科学性和妥当性,法官还应求助于其他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应在深化法律解释方法论研究的同时,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学教育中也应考虑完善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历史”分析是国外中国学学者企图从心理机制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它曾流行于七、八十年代。这种分析手段源自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带有现代历史学的浓烈色彩。本文分析了这种手段的非理性主义的实质,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形式主义;揭示了它的根本弊病在于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本文并从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面临新的问题和极富时代性的挑战.应审视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所处的全球化背景,转变研究思路,关注法制现代化、全球化乃至后现代化思潮对法律史学研究的影响;深入拓展研究对象--从单一化走向复合化,以实现制度与思想、通史与部门法史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纸上的法与实践中的法的贯通;不断更新研究方法--从简单化走向多样化,在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法理学、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注重对法律史进行动态考察和比较分析,以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水平,赋予法律史学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法与法政治学——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契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法律的实在化、世俗化是法律政治化的进程。政治不仅以立法过程产生法律,而且是法律的权力基础,并在法律适用中发挥影响。政治的法治化是政治领域建立秩序并有效约束权力的关键,但是政治中也保留不受法律规制的领地。政治的法治化形成政治法这一部门法。交叉研究是西方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批判法学是法学、政治学研究结合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提出法政治学范式。本文通过廓清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冀图明确法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