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是做出工伤认定的依据。但是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因为《条例》对"工作场所"、"途中工伤"和"因工外出"的含义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所以劳动保障机关、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容易产生争议。事实上,对该问题的解决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应该以基本权保护主义为视角,以职工权益优先保护原则作为出发点,凡是与劳动者的工作存在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因素所造成的伤害都可界定为"工伤"。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权益"将成为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后,有关工伤的行政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将失效,由此导致工伤认定范围的重新整合.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工伤保险条例>确认的工伤范围既有扩张的一面,也有缩小的一面.从保护劳动者利益出发,对现行立法予以反思,工伤范围还有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对一至四级工伤职工是否应该缴纳养老保险费一直存在争议,达到退休年龄时其享受的待遇也有较大差异。更为紧迫的是,在2004年1月1日前基本不存在—至四级工伤职工享受待遇的衔接问题,但在2004年1月1日后,由于政策的模糊性导致各地执行标准不一,甚至大部分省市还在等待观望,期待国家对该问题作出统一规范,致使相当部分的一至四级工伤职工至今仍按原标准享受待遇。  相似文献   

4.
交通事故引发工伤案件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有法律规定的分析,交通事故引发工伤案件中,交通事故赔偿和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应分开单独进行;单位除了要协助职工解决好工伤待遇赔偿的问题外,要承担处理职工工伤其他善后事宜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删去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规定,但同时公布的理由不能构成删除该规定的根本性理由。工伤认定应以劳动者权益为重,应将上下班途中受到的意外伤害事故认定为工伤。同时,应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在劳动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对上下班路线和时间作出明确约定,并通过立法处理好人身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种荷 《百姓生活》2014,(12):24-24
2014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职工在上下班途中认定工伤的4种情形。根据《规定》,职工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的,亦可认定为工伤。例如,下班途中到菜市场买菜,而且是顺路,也应该算工伤。近年来,工伤赔偿一直是劳资双方发生纠纷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颜东岳 《百姓生活》2014,(12):28-28
读者问:朋友的丈夫在工厂里因工伤死亡,请问,能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标准来进行索赔吗?如果厂里坚持按照工伤赔偿,死者家属怎么做才能按照"人身损害"来赔,这两者的数额差了一倍左右。律师解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解释为一种程序性的规定,即当出现工伤事故时,受害职工应先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与低工伤参保率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关系不规范、企业违法成本低、尚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和权利观念淡漠等。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劳动关系举证困难、工伤索赔程序复杂、成本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制度不合理等,使得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往往会遭遇维权困境。因此,应当在法律上针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做出特别规定,实行劳动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为未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职工简化索赔程序,实行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制度,完善一至四级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2,(4):4-4
日前出台的《关于调整企业工伤职工及工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工伤保险长期待遇的通知》中,对企业工伤保险标准再次做出调整:伤残一级的,每人每月增加抚恤金40元,调整后伤残抚恤金最高不得超过1310元;伤残二级的,每人每月增加35元,调整后最高不得超过1300元……工伤职工的护理费每人每月调整为:完全护理依赖574元;大部分护理依赖459元;部分护理依赖344元。工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每人每月调整为:配偶459元:其他供养亲属344元;孤寡老人或孤儿574元。  相似文献   

10.
工伤保险待遇关涉享受工伤待遇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论述了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主体地位,工伤认定的有关问题,和工伤赔偿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工伤认定是工伤待遇给付的前置程序,而我国把工伤认定界定为行政确认行为,因而对其实行行政救济,这样导致工伤认定程序繁琐、漫长,同时,也造成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冲突,不利于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而必须对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进行改革。完善和改进工伤认定程序的前提是对工伤认定性质的界定。从社会法的理念出发,不应该把工伤认定界定为行政确认行为,其只是社会保险机构为给付工伤保险待遇而为一种行为,为此,就要进行工伤认定机构改革,实现工伤认定机构的社会化;取消工伤认定前置程序,简化工伤认定程序;赋予法院和仲裁机构的工伤认定审查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演进及运行效果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工伤事故频发,其工伤保险受到各方的关注。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演进进行分析,发现工伤保险制度的研究与建设远远滞后于农民工发展的需要。从覆盖范围、行业分布情况、农民工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运行具有低效性。运用劳动力供求曲线等方法和技术,从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工伤保险制度供给和政府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其结果表明,农民工对职业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及农民工间接承担工伤保险费用是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窄、工伤认定周期长、制度设置不科学等是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的制度供给原因;政府的制度设置责任缺位、激励雇主责任缺位等责任缺失是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政府责任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工伤待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但是,如何才能让工伤职工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实在地享受到国家政策,究其根本就是如何落实待遇发放。因此,工伤待遇社会化发放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严格界定工伤范围,规定比疾病保险更高的保险待遇,是工伤保险制度独立存在的前提。根据职业危险和劳动保护理论,在职工和单位的法律关系上坚持无责任补偿原则和雇主责任原则,以关照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体现倾斜立法精神。为分散风险,必须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保障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为实现工伤的减少和工伤者的自由发展,应当促进工伤预防与康复。  相似文献   

15.
雷虹  吴云 《老友》2011,(11):33-33
工作期间的社会养老保险。王九根承担连带责任。点评:江西华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徐硕发、雷志强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惠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3年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从一开始。“48小时”的规定就引发争议:为了索赔。家属需要在48小时内放弃抢救亲人:为了不赔,企业可能用呼吸机恶意拖延已脑死亡员工性命。此类纠纷往往发生在没有签订合同的农民工群体中,“48小时条款”面临的道德困境.恰恰是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现状的真实折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是受工伤职工能够获得工伤保险待遇补偿的前提,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合法权益.而工伤认定行为是典型的依申请行政行为,申请人在申请时限内提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受理.申请时限是申请时效制度的内容之一,它与申请行为、法律后果共同构成了时效制度.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制度仍然存在问题,比如时限的起算点问题、耽误制度不完善等,在实践中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法律规定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提要]纵观国内外工伤认定法律制度体系发展历史,无论是工伤认定中工伤范围、对象以及认定标准均是随着该国经济社会、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工伤认定的法律原点是保障职工合法的工伤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以期达到用人单位、职工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益平衡。通过对工伤认定中“伤”和“病”、“劳动者”和“职工”、“三工”标准存在的法律实践争议分析,提出从经济及法理基础理论出发,明确工伤认定中倾斜保护劳动者和平衡分配工伤风险的原则,厘清工伤认定对象、范围和认定标准的法律边界,明确依法适用法律法规是“病”纳入“伤”的正确姿势。  相似文献   

19.
工伤保险制度对于保障职工权益、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困难群体生活、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工伤保险关乎亿万农民工职业健康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到工伤保险体系中,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效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工伤保险制度成熟,在借鉴发达国家工伤保险的有效经验基础上,必能深化农民工工伤保险,拓展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视野。当前需要渐进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的监控作用,特别是在农民工工伤预警机制、康复机制和补偿机制上下功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