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选修课的合理设置既可以向学生传播人文科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一些地方性院校在通识选修课的建设上遇到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识选修课应有作用的发挥。基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视角,地方院校如何发挥好通识选修课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补充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范生通识选修课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高校师范生通识选修课的课堂行为现状,提出优化路径:增强学生通识学习意识,提高教师通识选修课程精品化意识,创新通识选修课课堂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修课教学是当前高校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从建构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建立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开设通识选修课,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存在着学生缺乏上课的热情、教学管理不健全、学生选课盲目等问题,这与缺少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手段单一等原因有关.针对这一现状,应采取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措施全面提高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下,给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普通高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使其面临的更大挑战.文章通过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详细阐述,进而探讨了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学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6.
学习自由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开设是大学生的学习自由的体现方式之一.本文基于“利益主体话语权的需要”假设,以高校生对通选课的满意度为视角开展调研并分析结果,进而结合提高学生课程满意度提出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识课是讲授每个公民必备常识的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从人文选修课转为通识必修课是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机遇。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通识教育,即语文能力的训练。大学语文通过走向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是吸引学生来学,发展大学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围绕通识教育这一核心,从理念、目标、课程体系、课外活动和操作实施等方面分层次阐释.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通识教育必须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院外的世界间建构联系,使学生获得文化艺术修养与道德判断能力,做好参与公共事务的准备.为此,需要建构新的通识教育体系,在如下八个领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审美与阐释、文化与信仰、经验理性、道德理性、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在课程之外,仍需在课外活动中培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管理层面,应建立新的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为通识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通识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实验班通识教育的实际,以《中华上下五千年》课程为例,探索构建“以人为本,四维一体”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四个主要因素制约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有效实施。其一,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其二,教育功利主义抑制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其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定位不清,限制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四,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化保障的缺乏,制约着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的实践,既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又可以为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打下必要的基础。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供立足高质量的类课程,指导学生个性化选择。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多样化,开设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选修课成为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关健。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中国大学在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于本国国情和校情实际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增设人文类选修课以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是医科大学的共同选择。研究选取四所案例学校,分析比较其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继而以其中一所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为例,在医学专业教育现有框架内合理建构通识课程体系,表现为人文类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医学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训练中的人文渗透,通过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课程打通人文和医学的界限,突出课程全过程的人文导向。进而提出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进思路:理念层面需要寻求高等教育发展在内部适切性与外部适切性之间的平衡,通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层面需要关注理念是否落到实处,以及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壁垒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的课程专业性、系统性和结构化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德育功能的关注,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具有相通相融之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然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均影响了通识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其前提就是要寻求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之路,即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专结合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走向通专结合是培养现代社会适应性职业者的现实诉求。走向通专结合的具体途径包括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培养一种融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学校文化、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我国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重建及其当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是其主流,以中国传统人文经典为内容的哲学教育也融入其中,并构成其主要方面,成效斐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哲学通识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所取代而趋于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通识教育的再兴,哲学界开始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通识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哲学界积极践行哲学通识教育,哲学通识教育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课程实行模块化管理后,如何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成为新的挑战。文章介绍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化背景和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再结合教学实践,试探讨如何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经典理论,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看法。研究认为:大学通识教育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培养人才方式的趋势是实施通识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离实施通识教育相差很远,关键问题在于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终生有思想的公民、具有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为准则,彻底改革现行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实施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虽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选取美国哈佛大学"外国文化领域"通识课程《中国日常文化与生活》与国内某大学"历史文化领域"通识课程《美国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了这两门通识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提出改进我国大学"历史文化领域"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聘请外籍教师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加大对多学科综合的通识课程的开发;调整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加强我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我校多年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实践入手 ,分析我校在公共选修课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某些相应措施 ,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 ,从而促进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