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提高自考助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考助学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并日益受到考生及社会的关注。高校自考助学和自考助学学生有其基本特点。同时自考助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应进一步探索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高校自考助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从端正助学思想、促进教育公平、科学认识文凭的功能定位入手,指出了高校自考助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提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涵。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拥有者——普通高校应充分利用其高等教育资源,应深入挖掘普通高校在自考教育发展中的潜力,不断开发高校在自考中的教育功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自考助学服务,为不断完善自考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是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当前农村考生参加自考面临诸如自学考试的难度大与农村辅学条件较差等方面的矛盾。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就推进农村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提出加强自考助学辅导、制定落实激励政策、调整自考专业及课程设置、发展非学历教育、增加政府投入、减轻农...  相似文献   

5.
对娄底师专英语系三届 4 95位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 ,大专生参加本科自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所存在的问题也在启示我们必须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 ,加大助学力度 ,本科自考应与素质教育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理解,分析高校助学中的自考文化的含义、自考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指出自考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试图构建一个自考文化建设的粗略框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理解,分析高校助学中的自考文化的含义、自考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指出自考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试图构建一个自考文化建设的粗略框架。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其“特”之处在于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的形式,其中,国家考试是维护和建立自学考试声誉的前提,因为整个考试过程除考试命题、教材的编写由教育部自考委统一实施外,其他具体工作是由各省、市有关主考院校自考办公室来负责,每个高校根据各校情况负责相关专业的主考,主考学校下设自考办来履行如下职责:报名、组织考场、阅卷记分、证书发放、考藉管理等,这样自考办对于考试的情况也就最为清楚,通过考试成绩可以反映出各专业的报考情况;通过合格率反映出各助学单位的办学情况;作为全国自考委的基层单位,也能及时传达关于自考的最新政策。因此,称其为自考的“主考官”实不为过,那么,为什么不听听本自“主考官”的指点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同济、财经三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自考办主任,他们分别是余夕同主任、刘小英主任和范正(?)主任。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加拿大学生贷款减免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贷款减免政策是学生贷款方案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通过减轻学生的债务负担促进高等教育入学,还能解决国家的劳动力需求紧缺问题.在借鉴国外学生贷款减免经验基础上,调查分析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借款者对减免的认同和喜好程度,最后从借款学生的入学、读书和就业不同时期,提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减免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助学贷款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述我国现行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用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分析了助学贷款的供求矛盾,信用环境以及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运用心理分析和博弈论知识分析了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代价以及风险规避.进而对助学贷款的制度安排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提出引进家庭成员担保和就业单位担保、设立教育发展银行、保险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成才与就业》2009,(5):13-13
目前浙江省共有自考助学机构178家,其中实行全日制助学的超过80家,参加全日制助学的考生近9万人。为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机构办学行为,确保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和《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机构评估指枥钵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普通高校充分发挥其优势,设立高等教育自考助学这一制度,并进而指出:高校应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作用,强化管理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由湖北大学教授、副校长鄢明明与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副院长黄恩育主编的《自考教育学》于2013年3月正式出版.该书对自考教育活动和过程进行了深刻剖析,对自考教育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升华,对自考教育问题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和自考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特别是自考理论研究,具有里程碑作用和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创业专修学院是国内第一所重点面向人才就业市场的学院,也是经上海市考试院批准的自考助学单位。学院“服务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师生共谋创业,校企同筑前程”的办学风格。学员称颂学院为“自强人之家”,社会赞誉学院是“服务大本营”。  相似文献   

15.
助学贷款证券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贫困家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金融创新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在解决学生学费融资问题上无疑有着优势.本文从理论上和现状上探析了我国目前开展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了如何通过助学贷款证券化来拓宽贫困学生学费融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助学贷款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助学贷款信用现况不佳、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诚信环境不佳、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法制空白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助学贷款政策本身不完善影响其执行效果、我国的个人信用系统不健全、商业银行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压力影响其放贷积极性、还款期限短,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还款压力大,导致还款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对国家助学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为政府扶持教育的重要举措 ,已逐步深入人心 ,所起的积极作用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政府、银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主体 ,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 ,相互之间对完善工作都有进一步的期待。政府作为制度的主要供给者 ,制订政策时应考虑全局性和配套措施的跟进 ;政府拥有意识形态和强制力等优势 ,应当成为诚信的表率。银行应该审慎认识国家助学贷款的潜在价值 ,不仅从社会价值上 ,而且从企业自身价值上。高校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应在贷前审核、信用教育、信用管理、贷后跟踪等方面做好协助工作。而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也应确立主体资格、养成良好信用意识。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项政策的完善 ,政府、银行、高校各方的共同努力 ,学生良好信用观念的建立 ,最终体现政府对受教育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陈柳饮、冯涛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国自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影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这些制度缺陷包括: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较短;发放对象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贷款发放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如投入地区结构上不平衡,不同银行发放的数量差别较大、很不平衡,中央部属院校和各省地方院校分配比例不太合理,投入专业结构不均衡等;现行的贴息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现象;风险补偿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种信用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学生个人的信用为担保,用将来的收入承担学业中的部分教育费用。但信用贷款的回收率取决于贷款人的守信程度,而学生的守信程度又取决于多种不确定因素。首先,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上存在着非对称信息现象;其次,教育制度变迁导致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第三,我国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系统;第四,政策性贷款本质与商业化运作模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朋友,您听说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站吗?您知道它能够帮助您快马加鞭,早一些实现自己的自考目标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大众化、实现终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准备参加自学考试的朋友除了慎重选择专业、准确掌握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考试计划、勤奋自学外,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参加各种社会自学考试助学的培训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国内各高校存在如自考助学生、高技能培训班、国际教育预科班、成教脱产生等各类全日制旁听生,成为游学在高校的边缘族新群体.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他们的理想信念、学习目标、伦理道德、人际交往、就业求职等思想动态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以促进边缘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