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特·芒德尔(Robert A.Mundell)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思想为欧元在1999年1月问世铺平了道路。但他沮丧地看到,欧元自问世以来,与美元的比值已跌去27%。但他仍对帮助创立欧元感到自豪。美国《商业周刊》经济学编辑彼得·科伊(Peter Coy)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了他对欧元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詹姆士.巴里的小说《彼得在肯辛顿花园》和《彼得和温迪》写于20世纪初期,小说的主要人物彼得不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还有四个象征性身份。通过分析彼得的身份及特点笔者进而阐明彼得身份的多样性及颠覆性是与作者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读书时间     
<正>《彼得原理》劳伦斯·彼得\机械工业出版社关键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相似文献   

4.
彼得先生在其巨著《彼得原理》里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晋升的利弊予以分析,以降低“彼得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李宗 《金陵瞭望》2005,(23):38-38
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183;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彼得·昆斯弹琴》(Peter)是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ece Stevens 1879—1955年)诗作中颇有影响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史蒂文斯是一个罕见的集企业家和名诗人于一身的作家。他既是哈特福特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又是本世纪初美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他的生活中,有两件他从不混淆却对他来说又是同等重要的事:赚钱和写诗。他还在这两者之间发现了某种联系——金钱为他提供了感官经验的可能,感官经验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要素。在他看来,一个有能力拥有油画的人自然要比对油画只能夸夸其谈的人更能够评判  相似文献   

7.
学术专著《海洋的弟兄:从莫比.迪克至当代美国海洋小说传统》通过对跨越一个多世纪的美国海洋作家(从赫尔曼.麦尔维尔到彼得.马修森)及其作品的研究,构建了美国海洋文学传统,为海洋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独特的视野,为海洋文学批评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霍桑“无可争辩地是美国产生的第一位大作家”,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是由他的长篇小说《红字》奠定的.当《红字》于1850年一面世,立即由于它所呈现的多彩的世界和奇异的力量得到人们广泛的好评.当时的美国人民是把它作为美国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突破而引以自豪.西方小说发展史上堪称革故鼎新式人物的亨利·詹姆斯曾深受霍桑  相似文献   

9.
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sgerald)于1925年发表了他的杰作:《伟大的盖茨比》.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受到了文艺批评界的赞赏和推崇,被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托·斯·艾略特(T.S.Eliot)誉称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它被讨论,被赞美的次数不逊于20世纪任何一部美国小说.许多批评家一致认为《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梦的幻灭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的主题.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本文所讨论的《伟大的盖茨比》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翁都是美国梦的牺牲品.但是,“嘉丽妹妹”和马丁·伊顿是被美国梦中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异化了,而盖茨比更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他并不希罕毫华的生活,他向往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纯洁的爱情.为了爱情,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追求与毁灭极具有悲剧性,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梦的腐朽性和盖茨比追寻它的盲目性,从而得出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遭遇鲨鱼     
2006年2月11日,美国畅销小说《大自鲨》的作者彼得·班奇利在家中去世,这个消息不由得令人们回忆起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上映时在全球引起的轰动,也促使人们再一次重温、思考多少年来人类与鲨鱼的种种“恩怨情仇”。电影《大白鲨》堪称恐怖片之冠,奠定了鲨鱼作为“冷血杀手”的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提起澳大利亚文学,人们较为熟悉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对小说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4一)则一般知之甚少.彼得·凯里虽不象怀特那样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在当今澳大利亚文坛上却被批评家誉为“‘新派’作家中最富有独创性,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所著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A Fat Man in History)《战争的罪恶》(War Crimes)以及长篇小说《幸福》(Bliss)和《魔术师》(Illywhacker)等.  相似文献   

1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提出的理论,笔者认为,学习型政党建设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树立危机意识,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观念创新;确立团队奋斗目标,树立共产主义共同愿景;培养团队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运用系统思考方法,具有驾驭全局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很多企业、组织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办法回避的一个普遍原理现象.很多企业全盘拷贝先进企业HR管理方法,而忽视了对本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很多企业中存在的与彼得原理窘境相关联的三种不同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象中出发,运一进行分析,能够使管理者特别是HR部门人员更好的了解彼得原理窘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这篇译著是美国著名进步历史学家丰纳教授在一九八一年即将在美国出版的《美国黑人史》第二卷中的第一章.这一章精辟地分析了奴隶制史学的发展,自成独立体系,现已征得作者同意,先节译成中文,以飨读者.菲力普·S·丰纳教授(旧译方纳)是我国美国史研究者所熟悉的作家,他所著的《美国劳工运动史》第一、二两卷早已译成中文由中央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写的《美国劳工运动史》第五卷已于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出版.他正在继续从事《美国劳工运动史》第六卷和其他著作的写作、出版工作.丰纳教授著述极为丰富,他编辑、著作约四十种,范围广泛,包括美国工人运动史、黑人运动史、美国史学史、美国思想文化史、美国著名思想家、人民领袖的传记等各个方面,以研究与论著深湛著称.本文论述了迄今为止美国各个史学流派对美国内战前南部黑奴制的各种观点.丰纳教授以大量的翔实材料,评述了十九世纪以来白人历史学家詹姆士·叔勒、罗德斯等对黑奴私有制的看法,既肯定他们谴责这种制度是强迫劳动制度的正确性,同时也批评他们的"白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人学者李绍崑教授系湖南永顺县人,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李绍崑教授曾任美国宾川雅玮纳学院哲学系主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心理学资深教授.李博士著作甚丰,已经出版的有《墨子·伟大的教育家》,《墨子研究》、《墨子思想》、《闻道集》、《哲学·心理·教育》等九部专著.一九八六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应邀到吉首大学讲学,现将他讲学专题之一:《墨子非儒与孟子批墨》整理发表,以飨学人.  相似文献   

16.
<正>《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写过一篇文章,叫《领导者的新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结尾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正>著名美籍华人李绍崑博士于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十日在我校讲学.李系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资深教授.在吉首大学期间,他作了《屈赋新探与屈原精神》、《墨子非儒与孟子批墨》、《墨子教育心理学》、《美国心理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奋斗二十年》和有关翻译的专题讲演.另,还与中文、外语、政治等系的教师作了多次座谈,交流学术信息.讲学结束后,李博士游览了湘西著名风景胜地张家界,然后,前往长沙、武汉、北京等地访问和讲学.  相似文献   

18.
三味书屋     
在这个大众投资时代,如何投资理财是大众关注的热点。刚刚进入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引起了许多国人的兴趣。本书向您介绍的就是全球最大,业绩最佳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的领导者彼得·林奇的投资方略。彼得·林奇有着传奇般的历史:他被誉为华尔街投资业之神;每100个美国人之中,就有1人委托他投资;他在10年中连续投资回报率达  相似文献   

19.
信息革命之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管理科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虽然年迈,但学术眼力依然敏锐如当年。他在本文中利用历史评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认为电子商务是『一项完全出乎意料的发展』,并阐述了他所发明的『知识工人』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彼得原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彼得原理认为在等级制度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得现象 ,即雇员最终被提升到不能胜任工作的等级上。彼得原理对分析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如何改进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以消除彼得现象 ,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