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演学源自戏剧研究,发展到涵盖所有人类的表演活动,其四种范式是:剧场表演学、人类表演学、口头表演学、社会表演学.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强调要分析现实社会和虚拟表演之间多层次多样式的过渡关系,在社会表演和艺术表演领域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2.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核心在于体制调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关系”的结构化和秩序化,因此,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艺术表演团体与社会,艺术表演团体与演职员工之间的三大关系构成表演团体体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表演是一种审美艺术行动,在各种艺术类型中广泛存在,对表演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艺术行动的关注。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而言,文学的表演性是人们较少论及的一个问题。文学艺术起源的观念为人们理解文学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并为表演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行动进行了各种规定:摹仿说认为文学艺术的行动是属于语言这一媒介之下的摹仿行动,行动不仅是摹仿方式,同时也是摹仿的对象;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的行动具有象征性、角色分工、形式化的特点;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行动属于审美活动,是虚拟的,处于游戏者与欣赏者组成的整体之中,具有封闭性,审美假象是文学艺术行动的动因与目的。由上述规定出发,表演就是虚拟的、以创造审美假象为目的的象征性艺术行动。之所以探讨文学艺术起源中的艺术行动问题,一方面这一问题是理解文学表演性的出发点,为探讨各种文学体裁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更为人们深入理解文学本身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中的表演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傀儡子,石阡人称木斗斗戏、木脑壳戏,即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在外部的物质形态、表演形式和内部的社会组织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虽然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但现状堪忧,在传承与发展上需要尝试和实践各种科学合理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临场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音乐表演的成败。只要我们认清艺术表演的规律,掌握好临场心理调控的有效办法,就一定能圆满完成每一次的表演。  相似文献   

6.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7.
试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核心在于体制调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关系"的结构化和秩序化。因此,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艺术表演团体与社会、艺术表演团体与演职员工之间的三大关系构成艺术表演团体体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人大代表角色认同的变化——以核心期刊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代表的角色认同涵盖了人大代表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是什么、做什么、以什么身分说话和行动等内容.核心期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献系统,选取核心期刊中关于人大代表的文献进行研究是把握人大代表角色认同的变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人大代表文献的数量变化,包括总数数量、分类数量、相对数量的变化,可以探求人大代表角色认同变化的轨迹,即反映民声、行动呈现、职能发现、角色建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表演艺术,表演需要情感与理智的融合.音乐的本质内容,音乐的表演,以及体验派与表现派合流的表演艺术,都证明了情感与理智相融合在钢琴演奏乃至所有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证明了情感与理智融合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人大代表的角色认同涵盖了人大代表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是什么、做什么、以什么身分说话和行动等内容。核心期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献系统,选取核心期刊中关于人大代表的文献进行研究是把握人大代表角色认同的变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人大代表文献的数量变化,包括总数数量、分类数量、相对数量的变化,可以探求人大代表角色认同变化的轨迹,即反映民声、行动呈现、职能发现、角色建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声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学科,它是声乐艺术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对民族声乐艺术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声腔美是声乐美的重要主导因素,在声乐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腔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音质、咬字吐字、行腔三个方面.声腔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必要条件;而丰富的舞台表演和表现力是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再创造,对演唱者个人艺术表演风格以及艺术创造力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舞台表演美是在声腔美基础上的升华,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时代,表演艺术的创作发生了空前剧烈的演变。数字表演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舞台剧、舞蹈等艺术表演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拓出一个不可思议、现实与虚拟交互的新世界。它改变了表演行为中的诸多元素,颠覆了图像的角色、表达方式。同时,这种新现象也触动了人类的行为和永恒的精神世界。本文从表演和图像的角度,以数字表演为载体,探讨表演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挖掘这种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数字表演的影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人交流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今后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开展大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当众讲话的自信心,锻炼性格,而且能够提高他们交谈讨论和当众讲演的能力,对今后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表演艺术通过对有机生命体运动的模仿,从而体现其有机性特征。虚拟表演是表演艺术的特定形态:在抽离客观现实的场景中,演员运用自身身体,展现生命的有机能动性,并赋予空间和交互以实际意义。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下,表演艺术的机遇与危险并存:机遇在于,动作捕捉和VR技术将虚拟表演作为新技术条件下必备的表演方式;而危险在于,当人类的感觉和想象过于依赖虚拟影像后,可能会逐渐丧失情感认知和行动能力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展开的有机联系,而这将意味着表演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既包括微观上的交换行动,即包含了个体心理过程的个体交换行为,可以从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报酬等方面来探讨它们的知识行动论内涵;也包括宏观上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包含了集体的心理过程,且被外显化为集体的规则,使行动固定化。这样的社会交换行为属于知识行动,社会交换的行动者是有知识能力的行动者,需要依据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具有共同理解模式的知识作为发起交换行为的依据,判定是否具有报酬。  相似文献   

16.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是近些年研究口头创作传统最活跃、最兴盛、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之一。其注重口头创作与表演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在表演与交流中创作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这为研究河州花儿的创作传统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野。河州花儿不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注入文化活动中的表演事项。运用“表演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将河州花儿作为“活”的艺术形态和一种表演艺术,对其表演文本的程式化与表演语境中的“表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开河州花儿独特的创作机制和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中州地处中原,文化发达颇早,形成综合性艺术的戏曲的各种因素也较早地在中州出现,被学术界称作“古剧”的歌舞、优戏、角抵戏、参军戏、院本等艺术表演、技艺表演和戏剧表演也一代一代地延续,至元代杂剧成熟之前,形成了自己的“古剧”传统,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思凡"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呈网格状向前推进,大致于明代搬上舞台当众表演,一直活跃至今。北京戏剧导演孟京辉将传统戏曲《思凡》转换为话剧体,直接沿袭戏曲所具内涵,实施其文本改编策略。即由曲体转换为对话体,再将薄伽丘《十日谈》两段故事植入其中,建构起中西故事并置势态,更加凸显《思凡》一剧之叛逆性。与当下文化语境高度一致,它的最大亮点在于舞台、表演的创新。这也是当下中国小剧场本身质素所决定的。而现象学观照便是我们所采用的读解方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行动模式注重对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对价值观的践行。在分析社会行动模式理论假设和道德教育实践两大内容基础上,提出了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借鉴,即提高道德责任感,注重实践;加强隐性教育,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20.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供的理论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该理论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通过场域、惯习连同各种资本来探索社会实践的奥秘。本文采用场域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当代城市社区调解制度,首先对该理论进行“社区调解学改造”:把社区调解人行动的社区空间视为一个场域,即调解场域;把社区调解人的素质看作调解场域的惯习,即调解惯习。指出在社区调解制度的运作过程中,调解场域与社区调解制度的核心机制——信任机制之间是互动的,信任机制是完成调解主体之间互动、简化社区纠纷解决过程的重要因素,它受到社会宏观结构和社区中观结构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社区调解人在调解场域中的调解行动发生作用。信任机制的构建受到社区调解人的调解惯习的影响;同时信任主体,即社区调解人与被调解人的互动也对信任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被调解人对调解人的信任导致调解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又进一步增强信任。本文认为,通过对上述一系列关系、互动的行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提炼出社区调解信任机制的构建法则,即可以从社区调解人的选拔、该制度的本体建构及其与法院诉讼的衔接机制、社区信任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构建,进一步发展社区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