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晖 《社区》2011,(33):19-20
府山街道是浙江省衢州市城区中心街道,面积3.5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户籍人口3.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415人,占户籍人口的14.75%;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52人,占老年人口的19.43%。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公民社会权利话语主导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并开始进入官方话语体系。但实践中,地方政府仍然设置了有条件的落户门槛,并基于户籍身份向公民提供有差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如何理解地方政府以资格取代权利的控制落户行为?现有从工具性视角、政治性视角给出的解释突出了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问责性、回应性,但较不重视公共品生产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财政分权化改革后,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主要支出者,其财政支出将随着户籍人口数增加而快速膨胀,其财税收入却不会因户籍人口数变化而显著变化。由此,地方政府形成了以地方财力确定人口承载力的单向、静态行为模式。超越公民社会权利的单一逻辑,建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地方公共经济体,构建以人口为基准的地方财税收入与财政支出相挂钩的机制,是落实以公民社会权利为导向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户籍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并促进形成了两套相互隔绝的利益体系,强调"单向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但难以满足市场条件下人口自由迁移及其寻求经济机会最大化的需要,而且造成了户籍利益在农村一端的固化,最终制约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无障碍流动。从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来看,我国户籍制度需要全面调整户籍制度背后的城乡利益关系,平行推进城镇、农村的户籍制度双向改革。其中,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将户籍利益界定为属地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户籍全面脱钩,从而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能够融入城镇。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将农地(林地)承包、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权益等户籍利益界定为保障性利益,从更好地保护这种利益出发,一方面通过设计农村户籍利益转化为可交易资产的条件构建户籍利益转化机制;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口自由迁移及其寻求经济机会最大化的需求探索性改革农村户籍的封闭状态,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无障碍流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产生,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研究表明,当前特大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严重受损。通过利用SPSS软件统计发现是否拥有本地户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因此,要想解决特大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着手构建户籍制度改革体系,综合运用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来满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5.
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户籍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命题表现为决策者的政策目标的优先序从工具性目标向权利和平等的价值性目标的转变.户籍改革的本质是决策者放弃以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权利及其相关的社会福利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工具性目标, 将流动人口的权利保障及其正义性纳入自身的社会总福利函数之中,并赋予其权利价值在政策目标序中的优先地位.改革的路径是以渐进式为基调的,以一种循序渐进的适应内外压力的形式出现的,并对原制度存在强烈的依赖性.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应当是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之上的种种福利,使户籍管理功能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6.
传统户籍制度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造成了事实上的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为此各地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以荆门市掇刀区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为例,从城乡居民态度测量、城乡居民态度对比和影响城乡居民态度的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户籍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城乡居民普遍支持户籍改革;城市居民对户籍改革的偏好大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入城所带来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等诸多问题持反对态度;影响农村居民态度的因素共有四个,即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晖 《社区》2011,(22):19-20
府山街道是浙江省衢州市城区中心街道,面积3.5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户籍人口3.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415人,占户籍人口的14.75%;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52人,占老年人口的19.43%。近年来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社会养老诸多难题,加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街道积极探索实践了"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公益志愿、社会参与"四轮并驱的城区养老服务新机制,实际工作中全面实施"文化繁荣、信息搭台、服务标准、资源整合、市场推动"五大行动计划建设,坚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居家养老新模式道路。  相似文献   

8.
计划经济时代,以二元户籍制度作为人口分类管理的依据,由此逐步形成了系列的城乡人口不公平分配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没有逐步调整改革这种不公平户籍制度,造成城市户籍演变成一种商品,城市利用它获取利益,同时城市拒绝向在城市多年工作的农民工及其抚养人口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但是如果要一次性的解决户籍制度,当前的公共财政制度和财政能力是难以适应的,建议采取两阶段多步骤战略,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分配制度公平化,最终实现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会的主体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这两类群体能否平等、和谐相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专项调查数据,以社会距离为主要关注对象,考察城市户籍人口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社会距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的本地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而年龄较大、女性、教育程度较低、非农业户口、有房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距离更大。据此,本文提出了缩小社会距离、缓和社会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2013年的CGSS调查数据,可分析农业户籍人口与非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特征及差异。通过分析比较农业户籍人口与非农户籍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特征与变化,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结构不只体现在经济中,还体现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研究结果表明,从2010年到2013年,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明显的体力劳动特征,而非农户籍人口中约有45%的人口处于非体力劳动阶层。亦即农业户籍持有者进入管理阶层,甚至进入非体力劳动阶层的可能性远远小于非农户籍持有者。由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掌握不同的生产性资源,城乡户籍人口社会阶层结构的差异意味着农业户籍持有者获得的生产性资源要小于非农户籍持有者。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了户籍改革的二元制度模式、一元制度模式、流动户口制度模式,认为一元制度模式既有实施的必要性又有操作的可行性。基于我国户籍改革的现实困境,提出实现户籍一元化的对策建议:(1)加快户籍管理立法;(2)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户籍改革;(3)以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为突破口;(4)变前置准入为后置积分的城市入籍思路;(5)推动"县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改变人口流动单向性。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反思近30年户籍改革实践,总的看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不平等的"二元户籍制"及"限制自由迁徙"等实质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是观念保守,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政府对户籍改革重视不够,多以城市承载力不足等理由,不愿引入市场机制,对户籍政策把控太严。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应该更大一些,应尝试"全面放开中等城市甚至部分大城市的落户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地区不同户籍群体劳动力市场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群体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存在较大差异。与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相比,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与本地户籍劳动力相比,外地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按照更为详细的户籍分类来考察,外地农业户籍和本地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普遍较高,失业率很低;本地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外地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及失业率处于中间水平。计量分析发现,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户籍特征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户籍身份不同所反映的享受城市本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差异确实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社区居委会问卷调查,为研究中国城市基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翔实的依据,对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形成社区自治的“大社会”意识和政策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按户籍人口划分社区居委会已过时科学划分社区是此次广东省基层体制改革的起点。这次问卷调查显示,城市居委会的设置总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年“五普”和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上海市内部人户分离对实有户籍人口和登记户籍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及其反映在户籍人口迁移上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实有户籍人口和登记户籍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程度相似性,但内部人户分离对户籍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在城市不同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户籍制度总是与一定的土地制度相适应。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具有生成上的交互性和目标上的共同性,二者共同起着控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户籍平等、迁徙自由,但土地集体所有是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宗旨的制度性障碍。土地集体所有使农村形成一个个集体利益共同体,户籍是确定集体利益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唯一依据,导致人口在农村的横向流动与城市向农村的纵向流动不可能。故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实行联动,可以通过重新界定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范围实现城乡户籍的平等与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7.
现行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影响着全国范围内几亿人口的流动,是造成贫富差距、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基本因素之一.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制度热点问题,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以及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瓶颈.在研究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主要内容、弊端及借鉴有关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取消户籍制,以人口登记管理制度代替户籍制的大胆构想,并设计了一元化结构、三证式管理、多层次户籍迁移等新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放宽城镇落户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的立意都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但放宽城镇入户的措施并不触动现行户籍制度的核心——户籍身份与公共福利的联系,不但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难以实现,户籍(福利)制度改革大方向也将受到干扰。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按照权利推进的市民化,从权利平等和迁移自由的意义上来实现完全的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消除城乡户籍的巨大差别,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会更加理性和有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需要其他改革措施密切配合,改变由于僵化的户籍制度而产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打破人口自由流动的壁垒,实行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至关重要,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以城乡户籍统一为目标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20多年,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因是存在诸多与改革不适应的制度性因素。从医疗与养老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计划生育制度、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城乡户籍统一改革的不适因素,给出相应的完善与调适政策,同时提出户籍制度改革自身的调适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户籍改革使城镇的人口情况发生一定变化 ,必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影响 ,在计划生育已有矛盾和问题解决的同时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