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樊孝东 《河北学刊》2014,(2):253-254
正2012年12月,由河北省民族与宗教研究会主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基督教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地区及意大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宗教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基督教的中国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等问题展开研讨。一、中国基督教的生存现状:"复兴"与挑战1980年代后,伴随中国社会"文化热"的出现,基督教亦悄  相似文献   

2.
昭通市农村基督教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宗教的社会存在指出了方向.昭通市农村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特点,其拓展态势是诸多现实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存在对昭通农村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加快散居民族地区脱贫步伐,保证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基督教存在与社会相协调的不二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算起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基督教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但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和佛教传入中国相比,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并不太顺利.直到今天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宗教,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在宗教的理论上也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这里原因何在?本文仅从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所面临的挑战,说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化境域中得到发展,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些中国现代作家先后在教会学校中接受了教育,英语学习给予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语言工具,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教会学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具有文化双重性的特点,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博爱、宽恕等精神,以批判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自由等思想,以摆脱传统封建等第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以追求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理想。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素养、思想意识、文学创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显示出教会学校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基于皖北C村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占江 《重庆社会科学》2007,(9):102-107,115
农村基督教的迅速发展有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和内在机理。通过皖北某村庄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基督教的传播策略已深深嵌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并与乡土社会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心理结构进行着深层互动,而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得到迅猛的发展。农村基督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市民社会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也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从"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可以对和谐社会建构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 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集中在话剧形式: 只说不唱的演法, 与话剧观念: 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两个方面。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比较广泛。这时的翻译者、改编者, 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客观上有助阐明基督教精神的作品。3. 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 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 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运动与华南基督教会的本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义雄 《学术研究》2004,42(12):96-102
20世纪前期, 华南地区基督教势力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但 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开展, 使基督教会认识到, 必须消除基督教的“洋教”色彩, 建立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自养、自治和自传的本色教会, 以适应社会演变, 求得新的发展。华南地区基督教会通过推进合一运动、建立“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大会”、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进一步改组、各传教机构向中国教会移交各种事业等等过程, 展开本色化运动,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督教文化之所以盛行,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的信仰空白,这从侧面隐性地反映出当前农民信仰缺失.基督教文化的盛行会对农民的信仰体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原有文化结构、乡村治理权威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冲击.  相似文献   

9.
清朝从1693年开始了百年禁教,但事实上在华基督教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地下传播致信徒日增。这在当时中国是普遍的情形,福建也不例外。这说明,基督教扎根中国社会的阶段早已完成,且根基深稳。本文认为,明末清初到1723年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扎根阶段。这种扎根通过信仰的交谊舞而完成。具体地说,基督教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在信仰层次上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本土信仰中与之相通的部分。孔孟之道,佛教和道教,以及民间信仰,都成为了基督教信仰的辅助信仰,成为人们转变信仰的基础。这是基督教扎根中国社会的奥秘所在,也是最有效力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何明  钟立跃 《学术探索》2007,(5):107-11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祥和安宁、友爱诚信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要求信徒不但要以"十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懂得"感恩",能"博爱"、"行善",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基督教在信教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构建人际关系、规范行为方式、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部分地区的苗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信仰使信教群众在社会组织、行为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苗族部分传统文化因基督教的介入丧失了传承的根基,另一方面,基督教文化已经融入到信教苗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云南三个信仰基督教的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只要好好加以规范和引导,就能够在信教民族农村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是中国第一个大学所办社会学实验基地。其创办原系受西方基督教社会福音理论影响,以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服务,宣传基督教精神。在30多年实际开办过程中,其一系列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沪东公社的宗教色彩,凸现了其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功能,由此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沪东公社事业的成功缘于中国社会特殊的环境以及社会各方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具体环境下所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国新时期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在这一维度中,新时期文学的基督教文化言说有其特定的发生背景,新时期文学中呈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的独特言说方式,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是一种"罪感"文化,更是一种"爱感"文化,其"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利于博爱现实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有利于消解中西文化对峙,促进文化融合,构建世界文学;基督教文化亦非"审判"文化,而是"赦罪"文化,其"宽恕"、"宽容"精神有利于善意、平和文学批评原则的倡行,从而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天路 《东岳论丛》2003,24(5):35-40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国基督教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世俗化的趋向。基督教大学中国化的进程,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这些学校世俗化的发展。中国基督教大学在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其教育水平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试图防止世俗化趋向影响其基督教性质,以实现其"更中国化、更有效率、更具基督教性质"的目标。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改变中国基督教大学之中国化、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理财 《江汉论坛》2014,(3):135-139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是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种反应。乡村社会个体化为农村宗教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农民通过皈依宗教在信徒之间重新建构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宗教的团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缺失。这些被新兴宗教所吸引的农民往往是被市场经济边缘化的群体,与之相反,那些不信教的农民往往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上的互组、合作问题,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乡村社会个体化还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各种新兴宗教的竞争之中,基督教因为提供了更好的"信仰产品"而在宗教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成为当下农村宗教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西方文化在湟源传播的状况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西方文化在湟源主要有基督教、西医和洋行,其中基督教的影响最为深广。西方文化的传入,丰富了湟源多元文化的内涵,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刺激了湟源旧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对世界各国文学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的特定视角来重审 2 0世纪中国文学 ,这是对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的充分肯定。同时 ,通过描述 2 0世纪中国作家面对基督教所体现出的认同或拒斥 ,接纳或反叛等等精神境遇和心灵体验 ,以及基督教经典文本《圣经》对中国文学话语方式的深刻影响 ,又能从特定角度敞亮 2 0世纪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王本朝新著《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既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基督教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意义 ,又从共时的角度阐发了作家个体与基督教的精神遇合 ,同时描…  相似文献   

17.
丁丽 《理论界》2011,(11):103-106
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大规模地传播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不平等条约中传教条款的设定、拜上帝会的创立、教案的发生、文化活动的兴办以及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等方面。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与中国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神职人员群体是理解和分析基督教信仰实践的关键,其思想和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甚至决定了基督教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状况。神职人员的身份认同在经历了一个宗教内在化的过程之后,仍然离不开地方社会的处境化影响。尽管宗教身份是神职人员多重身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民族地区他们社会身份的获得以及社会服务的开展还需兼顾地缘、族群、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海若 《理论界》2008,(2):165-166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主要分析说明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现代传承情况,论证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重点论述了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对当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农村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张巨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云南的时间虽然比沿海地区和内地较晚,但基督教在云南,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之快,发展之广却是突出的。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冲突,远较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冲突为小;基督教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