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团事件发生后 ,莫斯科通过在国际上发动“不许干涉中国”运动 ,鲍罗廷及中共通过具体实施“楔子”战术并在广东“引入”阶级斗争 ,成功地促使孙中山及国民党“向左转” ,最终镇压了广东商团 ,从而使商团事件成为中国大变局之枢纽。莫斯科力图转变世界革命战略并在远东引发革命新风暴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革命激进思潮 ,对事件本身及其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鲍罗廷与1927年初的反蒋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6年11月16日,广东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离开广州北上,12月10日到达武汉,开始了他中国使命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武汉时期.在武汉,鲍罗廷是以巨大的革命热情开始其工作的,他表示:“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做一篇新的文章.”而当时中国大革命的发展正处于转折关头,从鲍罗廷和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极其严峻而十分复杂的形势时的所作所为,可以了解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抉择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周利生 《江汉论坛》2007,1(4):89-93
1924年中苏谈判,双方签署《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俄恢复正常外交关系.时为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在其中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说服孙中山放弃全国性政府纲领,以利于加拉罕在北京谈判的顺利进行;通过南北两股反直力量孙中山、张作霖向北京政府施压,加速了谈判的进程;协定签署后,促使国民党接受既成事实,削减了来自南方革命阵营的责难.当然,鲍罗廷肩负输出革命的任务,上述所作所为令鲍罗廷身临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党史学界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的关系方面有许多很好的研究,但对共产国际政策在中国的具体执行者的研究还很不够,比如对于鲍罗廷这样一个在中国大革命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特别是他对蒋介石的策略变化以及诸多矛盾问题的探讨还很不透切,甚至有的还很片面.事实上,鲍罗廷一方面在中国要执行共产国际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他又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使他在如何对待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蒋介石的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本文试将鲍罗廷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下就其对蒋介石的策略变化方面作一粗浅的评述,并求教于同行长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主土地改革,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中就拉开了序幕.担任南方国民政府高等顾问的鲍罗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对当时土地斗争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鲍罗廷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袭用了大革命失败前后对鲍罗廷的批评,而对其主张的本身却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鲍罗廷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作一番系统的考察和初步的评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挽救武汉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危急 ,192 7年 4月 ,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提出对帝国主义采取战略退却的策略 ,并得以实施。当此紧急关头 ,提出和实施这一策略是及时的 ,符合革命利益和斗争实际。尽管由于多种原因武汉地区的革命最终失败 ,但鲍罗廷指导武汉政府适时实行战略退却策略的积极意义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7.
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俄政府派往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至为关键的人物,关于鲍氏离苏来华最后抵达广州的时间,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及一些党史讲义认为是1923年8月。但苏俄驻华军事顾问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书载鲍罗廷于1923年10月初到达广州。稽诸史料,后一说更为可信。首先,鲍氏不可能于1923年8月抵达广州。这个时候,他甚至连赴华使命还没有接到。鲍之出使中国帮助孙中山政府,其直接导因乃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考察时带去了孙中山的请求,“希望苏联派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去。”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写道:“根据这个要求,鲍罗廷被任命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查蒋率代表团于8月16日离粤北上,抵达莫斯科已是8月底。所以,鲍罗廷之被任命应是9月初的事。马林回忆说,1923年9月他奉命回莫斯科时与鲍在哈尔滨相遇,这一记述印证了鲍9月来华的事实。(《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共五大是中共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党的自身建设方面都有所前进.苏联顾问鲍罗廷没有出席中共五大,却是少数几位对中共五大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实际上搁置了共产国际所提出的争取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超前任务,而是面对现实,主张不与帝国主义直接冲突,先把冯玉祥接出来,减轻奉军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同时,在革命中心区建立乡村自治,再行开展土地革命.这在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坚持国共合作的战略之下,是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构成中国革命的完整内容。但长期以来,史学界论说中国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仅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隅,且论点较为空泛,具体论据不足,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革命的作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民主革命持续了一百多年,其间掀起了四次革命高潮,即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只有充分考察这四次革命高潮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才能正确评述中国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黄埔军校建校过程中,时任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为军校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从建议孙中山筹建军校,到军校的建制、人员的配备、苏联军事顾问作用的发挥,以及苏联军事物资援助、军校政治制度的创设等等,都或多或少与鲍罗廷有关。  相似文献   

11.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国共两党对此都持反对意见,唯独苏俄顾问鲍罗廷力排众议力挺孙中山北上。鲍罗廷此番用意是什么?他在孙中山北上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广东区委,又叫粤区委,还有的叫两广区委,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_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一个地方党组织,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核心。它活动的范围,除广东、广西两省外,还有福建南部和香港等地区。由于一九二四年实现了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广东成了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党中央为了加强广东地区工作的领导,先后调周恩来、陈延年等一批重要领导骨干到广东,充实和健全了广东区委的领导。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区委在党中央领导下及当时担任国民党顾问鲍罗廷的协助和指导下,在建立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起飞,中国交通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运输指标迅速跃居世界前列,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实现30年的经济奇迹。中国交通这一时期的成就,在世界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称之为交通革命!本文描述了中国交通革命的历史发展轨迹、国际比较,并以高速公路为案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探讨了交通革命的各种原因,分析了未来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规划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经验基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而它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建构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研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充分地吸取列宁有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用世界革命的规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谈到了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构想,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前景,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方法论问题。毛泽东吸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提炼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的一整套的调查研究方法,创造了以实践的认识论为内核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记载了毛泽东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过程,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历史进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20世纪,中国共产党对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新局面的认识形成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思想,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认识形成了“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对冷战后世界发展潮流的认识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在适应20世纪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认识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引领21世纪世界交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革命词语有一个从俄式革命话语到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演化过程。后者在延安时期通过对一系列词语重下定义,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构建了一套整体性的、具有巨大覆盖面的革命话语系统,从而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中国的革命词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时代环境变化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每天都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面对前人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雪琴 《晋阳学刊》2003,(3):100-103
世界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最敬重、最诚挚的国际友人之一。斯诺之所以在中国和世界上赢得广大读者、享有崇高声誉,不仅在于他奋力拼搏、勤于笔耕,成就了彪炳千秋的新闻业绩,而且更在于他冒着生死未卜的极大风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新闻封锁,通过极其艰辛的努力,深入考察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壮举,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客观公正而脍炙人口的新闻名作,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了正在发生急剧变革的古老中国,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的中国革命。《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革命词语有一个从俄式革命话语到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演化过程.后者在延安时期通过对一系列词语重下定义,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构建了一套整体性的、具有巨大覆盖面的革命话语系统,从而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中国的革命词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时代环境变化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每天都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面对前人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是中国革命和反革命进行最后决战并且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共产党所領导的中国革命是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中进行的革命。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解放事业。蔣介石反动集团是二十世紀以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最大最凶惡的反动派。它拥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影响深远的"世界共产党"组织。对共产国际的研究,可聚焦两个基本问题:世界革命理论和世界共产党组织。"世界革命论"是共产国际建立的理论基础,但存在着对世界革命进程长期性的低估。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的组织载体,但存在着对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党之间、各国共产党相互之间、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关系复杂性的低估。作为典型个案,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关系,但存在着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低估。在共产国际解散71年后,通过构建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相结合的框架正确分析共产国际的基本问题和历史功过,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理论课题。以史为鉴,有助于在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