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地 《家庭科技》2011,(3):11-11
在一个同学孩子的婚礼上,对面有位女士和我打招呼,拿起酒杯敬酒,并问我:"你还记得我吗?"我连忙拿起酒杯站起来回敬,"记得记得。"等我坐下,旁边同学问道:"那是谁?"我立刻脸露尴尬,"只是眼熟,但我记不起她的名字了。""那你怎么说记得记得?""一桌陌生人都看着我,如果我说不记得,不是会弄得她很窘吗?"  相似文献   

2.
洗碗与洗心     
张明 《快乐青春》2010,(7):50-51
我有位有趣又有智慧的朋友,与他聊天,挥手道别之后,常有一种充实富足的感觉。 最近与他闲聊时,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怎么洗碗吗?”我愣了一下,诧异这么简单的事,还需讨论吗?可看他一脸严肃,我知道不是开玩笑,心里仍然觉得好笑:不就是冲水、用洗洁精洗净、再冲水、沥干这些程序吗?  相似文献   

3.
"连房产证都不敢加我的名字,你是真爱我吗?一个年轻女子对未婚夫大发雷霆。" 结婚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为什么还一定要把房产证办为两个人的?"结婚前,商谈结婚事宜时,一对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恋人为此争吵不休。"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11,(5):45-45
一个犹太商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贷款部经理问:"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犹太商人答:"我想借些钱。""好啊,你要借多少?""1美元。""只需要1美元?""不错,只借1美元。" "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相似文献   

5.
王刚 《殷都学刊》2011,(4):8-13
人们通常将"我生不有命在天"理解为商纣王对"天命"的迷信,但是这一理解并不准确。在宗教信仰领域,商人信仰"帝"、"上帝","天"、"天命"是周人的信仰。殷商末年,伴随着政治、军事领域的斗争,商周在宗教信仰领域也展开了斗争。因此"我生不有命在天"的正确诠解应为:"难道我得不到上天的护佑吗?"言外之意即是:帝作为商人的神灵护佑着殷人,但是周人却以天的名义来灭商,因此纣要疑问难道我作为万民之主只有帝护佑着我而上天却置我于不顾吗?  相似文献   

6.
爱心 《快乐青春》2011,(12):72-73
一只小老虎慢慢地走了过来,红着脸问小松鼠:“请问,我可以吃您吗?”。 小松鼠觉得这个问法蛮好玩的,说:“你是第一次要吃动物吗?”  相似文献   

7.
电话铃声响起,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传过来:"你是郭主任吧?我是李莹的老公,她在你身边吗?我打她电话打不通,急死了。她要做公开课让我买磁条,她说今天上午要和你一起去看做课现场的,你帮我找她一下好吗?"我忙说,你别急,她上课去了,我马上找到她,让她给你回电话。我找到李莹说:"你快给你老公回电话,他在给你买磁条呢,挺着急的。"没想到她竟然生气道:"别理他,那么笨,让他办点事买点东西这么费劲。"说完  相似文献   

8.
我想录个像     
我中专毕业后开了个摄像工作室,没想到开张第一天,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这顾客是个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穿得土里土气,他低头进来,搓了搓手,轻声问:“叔叔,您是管录像的吗?”  相似文献   

9.
我知道,你是这世上唯一不会生我气的人,唯一肯永远等着我的人,也就是仗着这份宠爱,我才敢让你等了那么久。可是,我真的有那么忙吗?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千里路,要转3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乏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挂了电话。  相似文献   

10.
《家庭科技》2013,(3):48-48
如果你要点咖啡,服务员问“要大杯还是中杯”,你会做何选择?如果你要买保险,推销员问“最大保额希望是20万元还是10万元”,你的倾向是什么7我猜,你不会每次都能继续追问“还有小杯咖啡吗”“有没有更小的保额”这样的问题,尽管现实中这些选项都确实存在。换言之,所有下意识地做出二选一回答的人,都为商家平添了不少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11.
雅心 《家庭科技》2014,(12):40-40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对越亲的人越没耐心,越容易生气、发火。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其他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因为我们往往"假设"其他人不了解我们,要取得他们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但面对亲人,我们的耐心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亲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一般来说,越亲近的人就越能够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并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达成充分的理解,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我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  相似文献   

12.
沈美 《家庭科技》2014,(9):20-20
德国很重视生活教育,因为这是学习独立的基本步骤。我女儿琳达在德国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有手工编织或缝补的课程: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自己缝制鞋袜,甚至缝纽扣与补衣服破洞。我问老公:"你以前小学就开始学针线吗?"老公反问道:"那你是几岁开始学的?"这下换我嗫嚅了,我心虚地回答:"当然是十几岁呀!"结果我那德国老公说他小学就学会缝衣服了,班上男生女生都要学习基本的针线功夫。学刺绣训练专注与静心既然琳达已经在学校练过针线基本功了,我想她或许有兴趣玩刺绣,以打发她长达两个月的假期。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长官,就跑来问孔子:“你是一位智者,你说我这个地方行政长官该怎么当啊?”孔子说,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只能告诉你9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对这9个字我是这样理解的: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案例"我女儿今年考上大学了,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但是学校在外地,我们很不放心。"一位母亲跟心理医生说。"您不放心什么?还有什么让您担心的事情吗?"医生问。那位母亲沉吟片刻后说:"我最担心她谈恋爱。她就要一个人去外地上大学了,现在好多年轻人一谈恋爱就住在一起。要是不成,女孩子不就被白占便宜了吗?""看得出来,您是一位细心的母亲。您女儿对谈恋爱是什么态度?""她表示不会谈恋爱,但谁知道呢?她拍毕业照时,还和几个男生单独合影呢。  相似文献   

15.
王纯 《家庭科技》2014,(10):19-19
晚上,我正在书房写作,女儿端着一盘草莓推门进来,她笑着对我说:"妈妈,我把草莓洗了,拌上白糖,你吃点吧!"我的写作思路破突然打断,很是恼火地说:"你不知道我这几天牙不舒服,不能吃酸的吗?行了,你自己吃吧!"女儿无奈地退出书房。过了一会儿,老公也闯进书房,我正要发怒,老公抢先开口了:"是你写稿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两只苍蝇     
邱奇 《快乐青春》2014,(9):55-55
两只苍蝇,一只想进屋,一只想出屋,都在窗玻璃上碰得“啪啪”响。良久,两只苍蝇都飞不动了,落在窗棂上。屋里的苍蝇问:“你为什么想进屋?”屋外的苍蝇答:“听说屋子里面既暖和又食物丰富。”屋外的苍蝇问:“你为什么想出屋?”“听说外面的世界既宽广又美丽。”  相似文献   

17.
先生下班回家,一眼瞥见的是儿子。"你妈呢?"先生诧异地问。"老妈出去了。"我在书房里屏住笑,听儿子逗他爸。"你妈去哪儿啦?吃过饭了?什么时候回来?"先生换着鞋,一迭声地问。一种特别宜人的温馨涌上我的心头,弥漫全身。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19.
对谁好脾气     
那天,参加一个聚会,告别时,几位朋友都对我说:你这人十几年没变,还是那样的好性格、好脾气,和你聊天真是愉快有意思!我微笑。 我的脾气真的好吗?我想起了母亲曾对我说的话:"你这孩子,人能干,心地也善良,就是脾气不好。"老公也说我:"你这人,一辈子全是脾气害了你。"  相似文献   

20.
一位中年男人和一位青年才俊在一起,说到了保健品的广告,两人轻蔑一笑,不是笑这类广告和保健品,倒是在笑真有老人会相信这种东西。倏忽间,中年男人对青年才俊说,如果有一天我也相信了这种东西,你一定要提醒我。青年才俊问,提醒你什么?中年男人说,你要提醒我,多少年之前,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曾经狠狠抨击过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狠狠地看不起买保健品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