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综观改革十几年来走过的路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改革总是以市场为取向向前逐步推进的。改革的实践不断开辟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理论的不断深化又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逐步推向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应把建立“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把实质上是“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作为目标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经济的自稳定自组织活动过程的客观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可行的方案是,采取“走大步、快推进”的办法,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可分三步走,大约需要12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10多年来,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渐进过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主要标志是,理论上构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践上开始了全面推进的伟大飞跃。改革的目标: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我们党逐步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4.
刘云 《社会福利》2007,(7):46-4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目标定位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上,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广大社会成员要转变意识,可以说这是一场涉及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市场化取向的社会变迁,这个大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社会福利改革必须根据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来进一步深化,进行市场化取向的社会福利观构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是改革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改革新阶段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步。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提出的历史过程、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及其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抓住的几个重要环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体制模式的提出,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经济改革新的目标模式,它不仅仅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将对社会整体改革产生连锁反应,驱动了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到位,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加速了人们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转变,促发全方位的观念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非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系列悬而未决的思想问题迎刃而解。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新一次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和新一轮改革由政府组织推动发生了。国人都云市场化好,但关于市场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笔者就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经济学界同仁一起讨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运行体制,还是以社会主义原有制度特征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经济学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中观点纷呈,可将其归纳为二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业已确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14年来改革实践和理论探讨最积极的成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东欧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教训表明,即使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如果改革办法不当,也会招致失败。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向广大干部及民众说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的重大意义;而且,也十分需要研究: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过渡中将出现哪些矛盾,以及如何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改革的成败将取决于后者。 面临两种选择 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美国哈佛大学教…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已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总体目标下,金融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杠杆,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构建新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金融、经济界人士注目的焦点,也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在以往试点基础上,正在由扩大试点走向逐步推开的阶段。在业已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今天,把股份制改革同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联系起来,对研究股份制和推进股份制改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股份制改革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与培育市场体系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转换企业机制以搞活企业,转变政府职能以改善宏观调控等多方面的变革相联系的。而股份制改革,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从股份制改革与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联来看,其将从以下几方面促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股份制对于重塑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机制,从而为再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活力的微  相似文献   

11.
朱加凤 《求是学刊》2001,28(1):46-49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改革的每一步都是靠政策推动的 ,政策利润是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对象开放的 ,由此形成我国主体不同的政策利润和不同时期的富裕群体。政策利润的生成及由此形成的富裕群体是我国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各种类型经济主体赚取不同政策利润所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市场法则复杂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 ,我们必须清理各种政策利润 ,实现各经济主体的无差别化 ,使之在公平的环境下平等竞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公交行业体制改革的进程,认为公交行业不应再在"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中反复折腾,而要把多种体制成分共存作为一种政策,通过体制改革引进市场机制来取代原来的政治干预,坚持政府主导,通过特许经营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建立更加便民的公交服务,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吴清军 《社会》2010,30(6):65-89
本文具体分析了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内部职工受雇身份的区别与他们的行动策略。计划经济时期的身份不平等在市场化改革中得以延续。通过对国企职工不同身份的分析可知,工人内部因身份不同而明显地分化为四个利益不同的群体,即国企退休职工、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全民所有制合同工以及国有企业内部的集体企业工人。面对市场化改革,在同样的体制环境下,四个不同的群体选择了不同的行动策略。身份、生存压力、再就业能力以及制度设计等要素是影响他们行动策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孙伟  张剑锋 《学术交流》2006,(4):111-114
“东北现象”的出现是体制和结构原因,根源在于市场机制落后,市场化水平不高。因此,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市场化进程。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东北地区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其市场化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严重不足。我们要借鉴俄罗斯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加快东北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实现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15.
张巍 《创新》2011,5(5):59-62,127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推行的动态调整过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改革使得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03253.7亿元,同比增长31.1%。“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又制定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的改革,本文就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重要方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洪银兴 《求是学刊》2004,31(6):61-66
市场化改革不可避免地要牵动国有经济的改革,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并没有放弃国有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必须进入新的阶段,即直接以国有经济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对象。改革与重组能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科学的改革观不仅要解决效率问题,还要真正解决以人为本的改革观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浅析公共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发达国家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公共财政已经渐成共识并深入人心。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财政改革也日益采纳公共财政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8.
王慎之 《求是学刊》2005,32(6):61-67
改革开放使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传统桎梏依然存在,审批经济尚在流行,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空间不足。促进市场深化,扩大民营范围,缩小南北差距,打破传统的国家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界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the new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control of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especially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That will determine future directions of reform in population control.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coastal regions, which initiated reform and opened itself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fluences, and from some inland areas which took the lead in establishing a market economy, allow the issue to be viewed in a new light. Sections discuss increasing the weight of benefit regulation with regard to micropopulation control,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in intermediary population control, and improving overall regulation with regard to macropopulation control.  相似文献   

20.
蔡天新 《创新》2009,3(1):58-60
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间,众多的家族企业选择了家族化经营管理模式,解决了企业初创时期的融资、协作和原始资本积累等问题。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形成,许多家族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困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与创新家族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树立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改革传统的用人机制,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